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5年第1期
编号:12741176
陈明岭教授治疗斑秃的辨证思路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第1期
     【摘要】斑秃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影响美观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许多精神上的压力,尤其对于女性。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认为斑秃的辨治在于以血为本,兼以顾气;以肝肾为本,兼顾他脏;临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巧用藤类药物活血通络,兼以引药上载于头部,从而获得良效。

    【关键词】斑秃;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11-01

    斑秃是一种头部毛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油风”、“鬼剃头”等。本病起病急,病程长,易反复,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吾师陈明岭教授结合自身20余年临床经验,治疗该病效果佳,现将治疗斑秃的辨证思路介绍如下。

    1.以血为本,佐以益气

    “发为血之余”,所以发之疾病与血关系密切。古代医家对此记载颇多,《外科正宗·油风》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1]《血证论》说:“凡系离经之血,与养荣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和,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医林改错》说:“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冯氏锦囊秘录·杂病大小合参·须发病》认为“发乃血之余,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脱落,头皮多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风木摇动之象也。”[2]由此可知,血虚、血瘀、血热皆可致发落。临床上血虚为主者,予四物汤加减;血瘀为主者,予通窍活血汤加减;血热为主者,予六味地黄丸加减。又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故治血同时酌情加以益气生血之品,如当归补血汤。陈老师临床喜用川芎,认为该药既能祛风通络,又能行气活血,同时又可载药上行,可作引经之药。

    2.肝肾为本,兼补脾肺

    斑秃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其中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肝肾不足,头发失于濡养最为多见。《五脏生成论》曰:“肾藏精生髓,……发为肾精之外候,精血充足则发浓密而光泽。”《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云:“足少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肝主调畅人之情志,正如“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所以气机和,脉通利,肝血可循经直达额、巅部,荣养其发;反之则发失所养而落。又因“肝肾同源”、“肝主藏血,肾藏精”,故头发的生长润泽与肝肾的盛衰密不可分。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常用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等;若肝郁者加柴胡、白芍等。

    治疗肝肾同时需兼及脾肺。《素问》提出“肺主身之皮毛”,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宣发无权,气血不达毛窍,毛发失养而易脱;脾主运化、主升清,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失固摄,血失濡养而发落。临床上,多用太子参、党参、黄芪等药物。

    3.清心养心,定志安神

    心血虚和心火上炎也可导致发落。《证治准绳》指出:“夫心生血,血生气,气生精,精盛则须发不白,容貌不衰。”《冯氏锦囊秘录·须发病》云:“发属心,察火气,故上生,劳心过度,则火上炎而血耗,故发白而早落。”[2]故临床心血虚者加人参、酸枣仁、远志等;心火上炎者加赤芍、生地等。此外,据研究报道斑秃患者多存在精神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和敌对性方面,女性斑秃患者在焦虑因素方面高于男性斑秃;重型斑秃和全秃普秃患者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方面高于局限型斑秃患者[3]。所以用药时可酌情加以龙骨、牡蛎、柴胡等重镇安神理气之品。

    4.巧用藤类药物

    藤类药物多为藤本植物的干燥藤茎或全草,多有养血通络之效。正如《本草汇言》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4]艾儒棣教授认为藤主通,循脉络,故治疗油风善用夜交藤、侧柏叶、石菖蒲、鸡血藤等。如夜交藤又名“首乌藤”,一则取养心安神、生发乌发之效;二则取其藤蔓伸展之性,调达气血之功。侧柏叶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曰:“头发不生,侧柏叶阴干,作末,和麻油涂之”。故艾老在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发落常加此药。

    5.小结

    综上所述,斑秃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血和,周身皮肤毛发得以濡养;脏腑平,百邪不得侵犯。除了药物治疗外,尚要强调心理疗法,针对患者的焦虑、烦躁心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6;

    [2]李海英;中医学对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A];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谭凤明,程喜平,余金龙.斑秃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的探讨[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18(3):169;

    [4]曹佩华.张晓杰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4):313.

    1, 百拇医药(雷晓楠 李天慧 李会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