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中风针刺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推拿治疗,观察组则施加推拿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治疗30天后,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效果等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疼痛等指标均照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与推拿;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9-01
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肩-手综合征,其发病率在12%~70%之间,易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部肿胀、偏瘫、侧肩疼痛以及被动活动活动时加剧等。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不但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后期还可能发生肌肉萎缩、畸形等严重问题[1]。本篇文章将针对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98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在29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57.6±5.6)岁;病程范围在3天~20天,平均病程(16.3±3.6)天;按照临床标准进行分期将本组患者分为:Ⅰ期、Ⅱ期、Ⅲ期,42例患者属于Ⅰ期,35例患者属于Ⅱ期,21例患者属于Ⅲ期;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给予营养治疗,主要包括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治疗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维持输电介质平衡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并采用中风针刺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2]。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推拿,对患侧肩膈、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点、按、揉等,并扣拨曲池、极泉、劳宫等穴位及其四周的韧带组织,随后使用捏法,就是使用双手交替为患者捏按,其力度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最大力度为患者肢体远端向近端捏拿,重复10~12次,接下来环转活动患者手腕、肘部及肩关节,采取轻柔的力度揉捏患肢,最后实施腕关节的背部拉伸机前臂牵拉,同时拍打患者患肢,前提是不引起患者疼痛。管擦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针灸治疗,具体方法[3]为:以经穴部位为标准,按照患者痛处选取鱼际穴(主治手太阴症)、后溪穴(主治手太阳症)、中渚穴(主治手少阳症)、合谷穴(主治手阳明症)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穴位进行针灸,下针前必须对针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使用规格为0.32mm×40mm的无菌毫针施针,采用平补平泄法,患者稍微感到酸胀时为准,留针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同时需进行适度的上肢活动,以促进治疗。
1.3疗效判定
将患者肩、手疼痛及水肿症状消失,活动灵活度恢复正常的视为显效;将患者疼痛及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时未受到明显限制,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的视为显效;将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存在轻微活动受限且肌肉萎缩的视为有效;将未达到上述指标的视为无效。同时对患者的疼痛、水肿、肩关节活动度等进行评分对比[4]。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及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风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早期表现为水肿、肩部疼痛等,后期肩部肿胀症状消失,出现肌肉萎缩现象,严重的可能出现畸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为气血瘀滞,导致经脉不畅,关节痹阻而产生疼痛,属于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证。因此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主。本文中指出推拿选取肩膈、肩贞、阳谷、合谷以及曲池等穴位进行推拿,旨在疏通换则会经络,活动肌肉及关节,在通过肌肉及关节的运动向大脑传输体感,促进了患肢功能的改善[5]。
针刺治疗的主要目的为增加大脑局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组织损伤,促进微循环,这些治疗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因此只有经络顺畅了,水肿自然就能消除,痛苦就能减轻。本文观察组患者在针刺的基础上施加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达到了共同通利肩手关节的作用,恢复患者气血,使脏腑经络顺畅,气行淤散,消肿止痛。
本文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患者痛苦,减少水肿;但组间比较,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充分表明采取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不但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快速消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波.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J].亚太传统医药,2013,03:101-102.
[2]吴伟凡,袁中草,许文莉,宋瑾.针灸推拿联合疗法用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13:42-43.
[3]孙辉.针灸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04:134-137.
[4]彭辉跃,陈燕怡.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J].药物与人,2014,05:13-14.
[5]王蔚琳.火针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百拇医药(韩永昌 杨建红)
【关键词】针灸与推拿;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9-01
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肩-手综合征,其发病率在12%~70%之间,易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部肿胀、偏瘫、侧肩疼痛以及被动活动活动时加剧等。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不但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后期还可能发生肌肉萎缩、畸形等严重问题[1]。本篇文章将针对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98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在29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57.6±5.6)岁;病程范围在3天~20天,平均病程(16.3±3.6)天;按照临床标准进行分期将本组患者分为:Ⅰ期、Ⅱ期、Ⅲ期,42例患者属于Ⅰ期,35例患者属于Ⅱ期,21例患者属于Ⅲ期;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给予营养治疗,主要包括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治疗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维持输电介质平衡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并采用中风针刺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2]。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推拿,对患侧肩膈、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点、按、揉等,并扣拨曲池、极泉、劳宫等穴位及其四周的韧带组织,随后使用捏法,就是使用双手交替为患者捏按,其力度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最大力度为患者肢体远端向近端捏拿,重复10~12次,接下来环转活动患者手腕、肘部及肩关节,采取轻柔的力度揉捏患肢,最后实施腕关节的背部拉伸机前臂牵拉,同时拍打患者患肢,前提是不引起患者疼痛。管擦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针灸治疗,具体方法[3]为:以经穴部位为标准,按照患者痛处选取鱼际穴(主治手太阴症)、后溪穴(主治手太阳症)、中渚穴(主治手少阳症)、合谷穴(主治手阳明症)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穴位进行针灸,下针前必须对针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使用规格为0.32mm×40mm的无菌毫针施针,采用平补平泄法,患者稍微感到酸胀时为准,留针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同时需进行适度的上肢活动,以促进治疗。
1.3疗效判定
将患者肩、手疼痛及水肿症状消失,活动灵活度恢复正常的视为显效;将患者疼痛及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时未受到明显限制,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的视为显效;将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存在轻微活动受限且肌肉萎缩的视为有效;将未达到上述指标的视为无效。同时对患者的疼痛、水肿、肩关节活动度等进行评分对比[4]。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及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风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早期表现为水肿、肩部疼痛等,后期肩部肿胀症状消失,出现肌肉萎缩现象,严重的可能出现畸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为气血瘀滞,导致经脉不畅,关节痹阻而产生疼痛,属于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证。因此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主。本文中指出推拿选取肩膈、肩贞、阳谷、合谷以及曲池等穴位进行推拿,旨在疏通换则会经络,活动肌肉及关节,在通过肌肉及关节的运动向大脑传输体感,促进了患肢功能的改善[5]。
针刺治疗的主要目的为增加大脑局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组织损伤,促进微循环,这些治疗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因此只有经络顺畅了,水肿自然就能消除,痛苦就能减轻。本文观察组患者在针刺的基础上施加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达到了共同通利肩手关节的作用,恢复患者气血,使脏腑经络顺畅,气行淤散,消肿止痛。
本文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患者痛苦,减少水肿;但组间比较,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充分表明采取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不但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快速消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波.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J].亚太传统医药,2013,03:101-102.
[2]吴伟凡,袁中草,许文莉,宋瑾.针灸推拿联合疗法用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13:42-43.
[3]孙辉.针灸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04:134-137.
[4]彭辉跃,陈燕怡.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J].药物与人,2014,05:13-14.
[5]王蔚琳.火针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百拇医药(韩永昌 杨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