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种子休眠机制与萌发特性的研究(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研究太子参种子的休眠机制、解除休眠和发芽最佳条件,为提高太子参种子的繁殖效率和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太子参种子于-2~3 ℃下砂藏层积处理65 d,层积前期每隔10 d、中期每隔5 d测定种子胚长和萌发的动态变化;考察不同温度、不同发芽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层积中太子参种胚的形态无变化;层积处理35 d前种子不萌发,35 d以后发芽率和发芽势随层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种子在10 ℃下的发芽率、发芽势、株高和鲜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发芽温度;种子在砂上的发芽率、发芽势、株高、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其他发芽床,且种子霉烂率和不正常苗比例均小于其他发芽床。结论:太子参种子的休眠主要是生理性休眠;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10 ℃砂上培养;生产实践中以-2~3 ℃砂藏层积45~50 d打破休眠为宜。
[关键词]太子参;种子;休眠机制;发芽条件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 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又名童参、四叶参、米参等。味甘、苦,性平,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1]。现代研究表明,太子参具有改善慢性心衰、改善记忆、降糖、抗氧化活性等药理作用[2]。太子参商品主要来源于栽培,近年来,随着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的研制开发[3],需求量急剧增加,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栽培,使太子参病害加剧、种性退化、品质劣变严重。自然条件下,太子参种子需在土壤中度过7~8个月才能萌发,即存在休眠现象。种子休眠是植物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对外界不良环境和季节变化的适应性[4]。依据引起种子休眠的因素不同可将种子休眠分为生理休眠、形态休眠、形态生理休眠、物理休眠和复合休眠[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