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地药材”的形成原因(1)
[摘要] 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材的质量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优劣。道地药材强调药材的产地,其理念在秦汉之际即已有之;而道地药材的最终确立与兴盛发展,则约在明清两代。期间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医的实践检验与理论指导是道地药材形成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与药材种质的差异则是其本质原因;而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作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其影响也不可忽视。[关键词] 道地药材;形成原因
道地药材对于中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材的质量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优劣。道地药材强调药材的产地,正是因为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不一。如清代《伪药条辨》云:“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气味辛热有大毒……今陕西亦莳种附子,谓之西附,性虽辛温,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即指出川中之土地厚实而肥沃,适宜附子生长,故所产附子气味辛热而功效显著。
所以古人告诫“凡用药必须择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宋代《本草衍义》)”。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即已应用了多种道地药材,书中112首方剂,涉及80余种中药,其中多处应用阿胶(产于山东东阿)、代赭石(产于山西代县)、巴豆(产于四川)、蜀漆(产于四川)等具有特定产地标示的药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