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年第24期
编号:13144804
药对研究(Ⅰ)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第24期
     2药对的发展历程

    中药配对是历代医家常用的组方形式,是临床遣方用药的精髓部分,浩瀚的中医文献中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药对应用经验与理论总结[14-15]

    “药对”之名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雷公药对》,李时珍认为是黄帝时雷公所著,北齐徐之才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增修撰成《药对》一书,这2本书都已失传,在《千金方》、《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仍可见部分内容。而“药对”的应用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有气味相合的记述。如《素问·腹中论》的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治疗血枯:“以四乌贼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灵枢·邪客》的半夏秫米汤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证:“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这2张药对方至今仍不失为临床常用方[16]

    药对理论的形成脱胎于《神农本草经》,虽未直接提出药对之名,但已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并提出“七情和合”,从而奠定了药对的理论基础。其序例云:“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同时指出,药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等。后世对中药配伍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又不断地丰富了药对的内容。

    东汉张仲景虽未直言药对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