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41110
宋金元时期中药药味标定及演变规律考证(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3期
     在新增药味的标定方面,《宝庆本草折衷》与《绍兴本草》一脉相承。该书认为药味“或经注俱阙性味者,即于种类中求性味之切似者以补之。(如引蜀椒性味以补汉椒)”[5],比较明确的指出了暗含于《绍兴本草》中以类相推(“于种类中求性味”)的药味标定方式。同时书中也指出“如种类之中亦无可求者,未免仍旧而阙矣”[5],体现了作者对于药物性味标定时具有的严谨学术作风。

    2.3 理论反推药味的高峰期 宋朝灭亡,但同处北地的金、元2代仍袭了北宋的理学思想。近乎狂热的药性理论之讨论与革新,使得药味的标注进一步受到五味理论的重新审视。在金元时期所产生的几部本草著作,诸如《珍珠囊》《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汤液本草》《本草衍义补遗》中药味与功效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地建立起来,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以五味理论反推的中药理论之味。

    《珍珠囊》为张元素所著。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人,创易水学派。张氏为李杲之师,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李杲著《药类法象》《用药心法》阐述药性理论。李杲弟子之一王好古,继承了李杲的思想,著《汤液本草》,该书广泛引用了《珍珠囊》《药类法象》《用药心法》中内容,虽然在药学理论上个人发明很少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