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类成分替代中药熊胆的药性分析(1)
[摘要] 目的:探讨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临床代替中药熊胆使用的合理性,分别分析它们和中药熊胆在药性上存在的差异。方法:根据医学典籍对中药熊胆药性的描述,并参考《中药学》总结熊胆的药性;根据CNKI数据库中胆汁酸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梳理和总结;论文根据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运用本课题组已建立的药性预测模型,预测各胆汁酸的药性,并将预测结果与熊胆的药性相比较。结果:熊胆中的胆汁酸类成分大部分都有苦寒之性,它们药性的加合可体现熊胆的药性组合。结论:熊胆中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均能发挥熊胆的部分作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调整使用方案。[关键词] 胆汁酸类成分;熊胆;药性预测;药性组合
熊胆是一味常用的历史悠久的中药,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干燥胆囊。其药性苦、寒,主入肝、胆、心经。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之功。据报道,熊胆内服常用于治疗小儿热盛惊风、癫痫、抽搐、黄疸等,外用可治疗痈肿、痔疮、目赤云翳等[1]。中药熊胆的应用始见于《新修本草》,在《唐本草》中被列为上品,历代医书,如《急备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本草求源》等对其均有记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