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16期
编号:12647200
中华苦荬菜根部化学成分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16期
     [收稿日期] 2014-04-02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201205)

    [通信作者] *张树军,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化学,E-mail: shjzhang2005@126.com

    [摘要] 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 等方法对中华苦荬菜根部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 15 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 chinensioide G(1),chinensioide B(2),10α-羟基-愈创木烷-12,6-内酯-3-酮(3),chinensioide C(4),10α-羟基-11βH-4(5)-愈创木烯-12,6-内酯(5),3β,10α-二羟基-4βH-11(13)-愈创木烯-12,6-内酯(6),3β,10α-二羟基-4βH,11βH-愈创木-12,6-内酯(7),3β,10α-二羟基-4(15),11(13)-愈创木二烯-12,6-内酯(8),咖啡酸(9),对羟基苯乙酸(10),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1),对羟基苯乙酸乙酯(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ixerin D(1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chinensioide G,化合物6,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中华苦荬菜;倍半萜;chinensioide G

    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Nakai 又名丝叶苦菜,苦荬菜,山苦菜,系菊科苦荬菜属被子植物,嫩芽可食用。其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具有清热、凉血、消炎、止痛、解烟毒等功效,用于治疗痢疾、黄疸、痣瘘、疔肿、虫咬、喉炎、支气管炎、肺炎、阑尾炎、关节炎、腹腔脓肿等多种疾病。关于其中的化学成分,前期从中分离得到 chinensiolides A, B, C, D, E 和 F 等多种倍半萜内酯和三萜类化合物[1-5]。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华苦荬菜植物资源,为中药苦荬菜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本文对其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 1 个为新化合物,2 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 材料

    X-6 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Varian Unity Inova 500 MHz 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 AM-400,600 型核磁共振波谱仪(TMS 为内标);美国鲁道夫公司 AUTOPOL V 型旋光仪;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HITACHI L-7100泵,HITACHI L-3350 示差折光检测器,GL SCIRNCES Inc. Inertsil PREP-ODS(10 mm×250 mm)和 PREP-Sil(10 mm×250 mm)不锈钢柱;柱色谱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200~300目);薄层色谱硅胶板为烟台化工厂生产,有机溶剂为国药集团上海试剂厂产品。
, http://www.100md.com
    中华苦荬菜根部,2011年6月 3 日采于齐齐哈尔大学校园内,经齐齐哈尔大学张树军教授鉴定为中华苦荬菜I.chinensis。标本收藏于齐齐哈尔大学天然有机物研究室(No. IC-20110603)。

    2 提取与分离

    新鲜中华苦荬菜根部2.2 kg,粉碎后每次用无水乙醇5.0 L 浸泡3 d后过滤,重复4次,合并乙醇提取液,浓缩至200 mL左右,加300 mL水混悬,依次用正己烷、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3次,分别合并不同溶剂的萃取液,浓缩得正己烷萃取物8.3 g,醋酸乙酯萃取物6.8 g,正丁醇萃取物20.6 g。

    将乙酸乙酯萃取物6.8 g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6∶4~3∶7~0∶1), 甲醇-乙酸乙酯(8∶2)洗脱,TLC 分析,合并相同流分,浓缩得到9个部分(Fr-1~Fr-9)。Fr-2(235.2 mg)再一次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7∶3~6∶4)洗脱,得到化合物11(4.2 mg),12(5.7 mg),13(5.4 mg)。Fr-5(87.3 mg)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3∶2~2∶3~1∶4)洗脱,得到化合物10(6.9 mg)。
, http://www.100md.com
    Fr-6(2.34 g)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3∶7~0∶1)洗脱,TLC分析,合并相同流分,浓缩得到9个部分(Fr-6-1~Fr-6-9)。Fr-6-3(20.5 mg)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化合物9(10.5 mg);Fr-6-5(478.6 mg)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化合物2(112.4 mg);母液部分用反相半制备HPLC(30%甲醇,4 mL·min-1)分离,得到化合物3(83.8 mg,tR =27.50 min),2(66.1 mg,tR = 35.60 min),1(5.3 mg,tR = 39.31 min); Fr-6-7(63.2 mg)用正相半制备 HPLC(正己烷-乙酸乙酯3∶7,4 mL·min-1)分离,得到化合物4(14.9 mg,tR = 26.27 min),5(16.7 mg,tR = 23.54 min)。

    Fr-7(356.4 mg)用甲醇重结晶,得到化合物14(43.7 mg),母液部分用反相半制备 HPLC(30%甲醇,4 mL·min-1)分离,得到化合物6(13.2 mg,tR=27.30 min),7(21.9 mg,tR = 25.63 min)。Fr-8(727.8 mg)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依次用乙酸乙酯-甲醇(1∶0~8∶2)洗脱,得化合物8(4.8 mg),15(369.7 mg)。
, 百拇医药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无色透明微晶(EtOAc),mp 85.8~87.7 ℃; [α]20D-30(c 0.113,MeOH);IR(KBr)νmax 2 923,2 853,1 763,1 716 cm-1;HR-ESI-MS m/z 278.115 8 [M]+(calcd for C15H18O5,278.1154);/1H-NMR(CDCl3,600 MHz)见表 1,在 δ 6.34(1H,d,J=3.2 Hz),5.64(1H,d,J=3.2 Hz)给出1个可能与羰基共轭的环外双键,在δ 4.56(1H,dd,J=10.0,9.8 Hz)处给出1个连氧碳上的质子,在 δ 2.34(3H,s)处给出1个与不饱和碳相连的甲基,在 δ1.41(3H,s)还给出1个单峰的甲基。13C-NMR(CDCl3,100 MHz)见表 1,给出15个碳,其中 δ 207.2 为1个酮羰基,δ 173.1,168.9 可能为2个酯羰基,δ 137.5,122.0 可能为1个双键,在δ 88.8,82.6 给出2个连氧碳。依据以上结果初步推测可能是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HMBC见图 1,H-1(δ 2.80)与 C-3(δ 173.1),C-4(δ 207.2),C-14(δ 21.4)相关,H-6(δ 4.56)与 C-4(δ 207.2),C-12(δ 168.7)相关,以上数据推得该化合物具有11(13)-愈创木烯-3(10),12(6)-二内酯-4-酮的骨架结构。关于其立体化学,依据文献[1]可知,中华苦荬菜中含量最多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 chinensioide B,推测该化合物是chinensioide B 经3,4-位间氧化开环,形成3-位羧基和4-位酮羰基,3-位羧基又与10-羟基脱水酯化转化而成。综合以上信息,以及 NOESY 结果,见表1,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为1(R),5(S),6(S),7(S),10(R)-11(13)-愈创木烯-3(10),12(6)-二内酯-4-酮,命名为 chinensioide G。, 百拇医药(张树军 王丹 许策 王金兰 赵明)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