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952886
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7期
     明代对丹参产地描述均沿用此前的说法,认为“南北川谷处处有之”,《本草品汇精要》中还提出丹参道地产区为“随州”。丹参分布区域很广,但在今天看来湖北的产量并不大,质量也一般,此处明确记载丹参道地为随州,主要原因很可能为古籍中所记载的“桐柏山”部分在随州境内,而自丹参有文字记载以来,历代均将“桐柏山”作为丹参产地记载,因此刘文泰编著时沿用了历代的说法。廖希雍为海虞(今江苏常熟)人,生平好游走四方,曾到过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北方诸省及江南各地,其所言:“北方产者胜”可能指的是历代所记载的山东一带所产丹参。现代研究也表明山东产丹参所含丹参酮类成分较其他区域明显高。

    2.4 清代

    《本草崇原》:“生桐柏川谷及泰山,今近道处处有之”[26]。《握灵本草》:“近地处处有之”[18]

    清代沿用前代之说,更多强调丹参“处处有之”,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幅员辽阔,医药卫生发达,开创了中医学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温病学,此时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医药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此时的认识较为全面,言及处处有之,说明当时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当然也不排除各地所用的是习用品,当时植物分类学远不及今日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