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953061
潜在肝毒性中药的成分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7期
     1 中药肝损伤的临床分型

    1.1 根据发病机制分型

    中药肝损伤(HILI)根据发病机制主要可以分为固有型肝损伤(intrinsic liver injury )和特异质型肝损伤(idiosyncratic liver injury)。

    1.1.1 固有型肝损伤

    固有型HILI的损伤程度一般与用药剂量成正比,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潜伏期比较短,个体之间的差异化较小。通常是指药物或者其代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只有服用药物达到一定的剂量时才可以造成损伤,并在导致肝损伤的同时也伴随着其他一些脏器的损伤,例如服用朱砂安神丸的大鼠在出现急性肝毒性的同时也伴随着急性肾毒性的发生[1]

    1.1.2 特异质型肝损伤

    特异质型HILI一般与药物剂量无关,而与个体特异质相关。特异质型是指只对少数特异质机体产生肝毒性[2],而对正常非特异质机体不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在文中提到的何首乌只有在联合注射LPS时才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肝毒性。特异型肝损伤的产生机制比较复杂,现阶段认为的主要机制包括炎症应激假说、活体中间代谢产物假说和线粒体失调假说等[3] ......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