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进展(3)
机制建模是根据中药制药工艺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传递现象和平衡规律等建立模型,所涉及的模型参数一般是分子的物化性质参数,如扩散系数、溶解度、反应动力学常数以及其他各种平衡常数等。目前中药成分的物化参数十分缺乏,所以一般需要拟合获得。Lau等以固液相间传质为决速步建立了丹参和葛根提取工艺的动力学模型,并提出考虑药材品质和价格的混批调配方法[38]。Lau等又进一步考虑成分降解和药材混煎的影响完善了提取动力学模型[39]。许永兴等采用普通速率动力学模型模拟了葛根素和大豆苷元的树脂色谱分离过程,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符合良好,可用于优化色谱分离条件[40]。Chen等比较了多种等温吸附线对平衡扩散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发现biLangmuir形式的等温吸附线效果最优[41]。龚行楚等考虑溶解平衡和解离平衡建立了丹参注射液碱沉工艺[42]和冠心宁注射液醇沉工艺[37]中上清液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机制模型,但酚酸pKa和酚酸盐溶解度仍由拟合获得。黄世超考虑丹参酚酸类成分的降解反应,建立了丹参水提工艺的机制模型[43]。
建立工艺单元数学模型是理解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药品质量批次一致性的技术核心。化学药成分单一,对其生产过程开展机制建模相对困难较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82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