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历史源流分析及其标准体系构建(2)
1.1 名称
1.1.1 正名
化橘红之名,始见于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赵学敏于《本草纲目拾遗》[3]中将其正式立目单独分出。赵氏广泛收集当时关于化州橘红的记述,转引了《岭南杂记》、《关涵岭南随笔》、《粤语》、《识药辨微》、《梁氏家藏方》及《百草镜》等有关论述,其后的本草著作多以此为基础,并单独立目,与历史上的橘皮、橘红相区别。橘皮为药最早见于《本经》;有文献记载,橘红之名,始见于南宋·《洪氏集验方》[4],经查阅确实有“陈橘红”之名。古代所谓的橘红是指橘皮去除内层果皮而取得的外层果皮经干燥的炮制品;化橘红本身不是橘而是柚,之所以称为橘红,是借助于宋以来橘红的声誉,后来又发现其功效优于一般橘皮去白之橘红,所以冠名化州橘红,以表产地。清初出版的医药书中逐渐有关于化州橘红的记载,至1750年陈复正辑订《***成》,已正式载有化橘红;道光28年(1848年)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5]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均单独以橘红立目专指化州橘红;光绪年间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7]也以化橘红立目,郑、曹均分别加了辨伪按语;1935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化州橘红项下除收集以上各家论述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07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1.1.1 正名
化橘红之名,始见于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赵学敏于《本草纲目拾遗》[3]中将其正式立目单独分出。赵氏广泛收集当时关于化州橘红的记述,转引了《岭南杂记》、《关涵岭南随笔》、《粤语》、《识药辨微》、《梁氏家藏方》及《百草镜》等有关论述,其后的本草著作多以此为基础,并单独立目,与历史上的橘皮、橘红相区别。橘皮为药最早见于《本经》;有文献记载,橘红之名,始见于南宋·《洪氏集验方》[4],经查阅确实有“陈橘红”之名。古代所谓的橘红是指橘皮去除内层果皮而取得的外层果皮经干燥的炮制品;化橘红本身不是橘而是柚,之所以称为橘红,是借助于宋以来橘红的声誉,后来又发现其功效优于一般橘皮去白之橘红,所以冠名化州橘红,以表产地。清初出版的医药书中逐渐有关于化州橘红的记载,至1750年陈复正辑订《***成》,已正式载有化橘红;道光28年(1848年)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5]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均单独以橘红立目专指化州橘红;光绪年间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7]也以化橘红立目,郑、曹均分别加了辨伪按语;1935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化州橘红项下除收集以上各家论述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07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有实力支持百拇发展,欢迎 爱心捐助 。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