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林业教育》 > 2003年第2期
编号:131174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8日 《中国林业教育》 2003年第2期
     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更是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性。诚然,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教师个体而言,其作用的大小因人因事而异。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作用的大小除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学识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外,还取决于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在强调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应看到学生本身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规律性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教学工作应遵循的规律。本文仅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能动性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正确认识教师主观能动性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1.正确认识教学规律是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所谓规律是事物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教学规律是教学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了解掌握得越好,其能动性发挥也就越大,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如果人们无视教学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对教学带来严重的后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体质。从其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来看,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手段和评价。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他选择教学内容、提供教学信息、采用媒介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接受教学的客体,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与教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规律而编排的。教学媒介手段是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传递教学内容的交往形式,如教师的口头语言、书面文字、图表、视听手段、教学方法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