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医学》 > 20091
编号:13781661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干预(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中国新医学》 20091
     儿童。这种干预策略用于治疗5岁以上缺乏控制的儿童:侵犯、对抗、冲动、注意缺乏、人际缺陷等。治疗效果主要是放在对现在问题的解决上。④信息型自我控制,这种策略更着眼于将来的结果,适用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儿童,教给他们学习如何抗拒诱惑、怎么样为将来设定计划、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技巧,主要是进行言语指导。如,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调节能力,积极的进取心态,在这个时期要家长和老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创设机会让儿童学会与人交往,习得必要的交往技能。此干预措施适用于11岁以上退缩、抑郁、焦虑的过度控制的儿童,也适用于缺少认知技巧的控制缺乏的儿童。⑤经验型自我控制,在自然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运用松弛、体验新经历、发展多种兴趣和爱好等技术方法增进其人生技能。如指导儿童认识旒事物,多带儿童出去玩,对与人接触,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教育儿童。此种措施主要用于3、4岁以上难以适应新环境、难以接受新事物的过度控制的儿童,这些儿童往往过于害羞、抑郁、退缩和保守而在适应上存在严重缺陷。以上这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这些方法都已经过国外的实验验证,对不良的自我控制都有很好的矫正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对自我控制的训练研究较少,很少有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因此,在使用自我控制的训练方法上要慎重,以上方法并不一定都适合我国的儿童,其结果可能也会与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有出入。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不良行为的产生是因为这些行为者的“利他感受性”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这种现象并不是由环境或经济因素造成的,而是有器质性基础的,这种心理异常是遗传或者是在童年时期不知怎样获得的成分。从这个认识来看,犯罪行为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改变的。Gofftredsom和Hirsi-chi的一般不良行为理论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道曙光,不良与犯罪行为通过自我控制的训练是可以减少的。低自我控制可以解释任何一种不良行为,这个理论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目前一个最令人满意的回答就是,低自我控制可以解释不良行为及犯罪行为。由于童年期的自我控制对成年有很高的预测作用,因此,对儿童进行自我控制的谢练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种训练是有效的。这样可大大的减少那些具有不良自我控制的儿童在成年后由于控制水平低而犯错的可能。, 百拇医药(江 诚)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