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是属于社会的,但它的实际存在是已进入语言环境以后的话语。这种已经进入语言环境的话语,带有说话人自己的经验内容,我们称为言语。“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语言是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所以它的意义必然是概括的;言语是个人的说话行为,是含有个人理解体验在内的,所以是具体的。如果我们用语言和言语区别的观点来观照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在用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阅读的文章,属于言语作品,其中的意义已经是文章思想的一部分,可以称为文意。下列五句诗分别出自五位唐代诗人,其中的“意”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概括的词义是“意思”“意念”或“心意”“情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杂诗三》)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赠卫八处士》)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由于它们出现在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环境中,具体的含义就有了差别。其中包括对友人的心意、对丈夫的心意、对儿子的心意。同是对友人的心意,又有离别的情意和会见的情意。同是离别的情意,有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壮,有的又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凄凉。总之,其中隐含着各种深入具体的生活体验,必须既结合原诗,又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特点,才能分析出来。因此,人们在运用一个词交流某种思想时,尽管对概括词义的理解毫无二致,但对具体含义的体会却杂沓纷繁,这是言语意义的具体化、经验化特点造成的。
前面说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