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如何合理地看待学生的需要谭斌的《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一文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了辨析。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如何合理地看待学生的需要:一、人类存在的无经验性,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不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教师必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帮助学生在各个关键时期达到身心发展的最大上限。二、人的需要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的,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出自本能的“想要”。学生的需要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学生需要的形成必须有一个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不应将本能的“我想要”和社会性的“我需要”混为一谈。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把自己主观的“想要”与环境中的资源相比较,再与要求相结合,从而建构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合理需要。三、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经验的区别:经验世界是最基本的心理结构及认知图式,它是构建生活世界和学生需要的基础,并且它在时间上是指向过去的;生活世界是建立在经验世界基础上的可能世界,它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在时间上指向将来;学生的需要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理想性和经验世界的现实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的,是理想和现实的融合,在时间上是指向现在的。(《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
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材观
秦晓华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材观》一文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教材应有利于师生的成长。第一,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发展趋势;第二,教材应充分考虑给教师以广阔的空间,语文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