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年教育》 > 2005年第6期
编号:127612
失之不忧 得之不喜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8日 《老年教育》 2005年第6期
     人之二世,难免会遇到宠辱。由于人的胸襟、境界不同,当宠辱来临的时候,”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就有“受宠若惊”、“宠辱不惊”之说。

    宋朝有个人,因自己穿的棉袍被宋徽宗赵估的御手摸过,他便将赵佶的手形绣在棉袍上,穿着它到处炫耀;他的一只胳膊被皇帝握过,他便以黄帛把皇帝据过的地方包缠起来,给人作揖时,那只缠着黄帛的胳膊连动都不敢动。此人堪称爱宠若惊的典型。

    《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唐太宗时期,卢承庆曾任“考功员外郎”官轵,是专管官吏考绩评功的。据说,卢承庆对考功工作公正、负责。一次,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发生粮船沉没事故,受到处罚。卢承庆在考绩时,给他评定为“中下”等级,并通知本人。那位官爵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卢承庆继而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遂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那位官员依然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非常称赞,脱口便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他的功馈改为“中上”等级。从此,“宠辱不惊”这个成语典故便广为流传。

    只有保持一份平常心,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宠辱不惊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甘于沉沦,它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一份从容。

    (摄影/雷锋), http://www.100md.com(董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