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年教育》 > 2017年第2期
编号:581418
书法“墨法”之演变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8日 老年教育 2017年第2期
     □ 赵文静

    书法“墨法”之演变

    □ 赵文静

    中国书画历来强调书法对绘画的作用,却忽略了两者间的彼此影响。宋元以后的“引书入画”理论,对新兴的水墨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绘画中线条内结构的丰满和自律。宋元以后,中国画墨法、水法迅猛发展,同时,通过“引书入画”的旧途反馈给了书法,使书法、绘画成为一个回环往复的链条,书法的墨法成了书法表现的重要手段。

    用墨,是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之一。水墨虽然是中国色彩体系的衍体,然而,它在中国画色彩中的核心地位,已成为毋容置疑的历史事实,中国画的灵魂就是笔墨。墨的涵义,既是形象上的,又是形而上的。

    关于书法中的“墨法”,到唐代仍少有论述,仅有“少墨浮涩,多墨苯钝。(肖衍《答陶隐居论书》)”“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欧阳询《八诀》)”“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孙过庭《书谱》)”三处可见。

    书法中“墨法”的运用,始于宋,兴于元,盛于明而变于清,这都与中国画墨法之运用息息相关。首先在书法中自觉运用墨法的,是那些对水墨画的兴起十分敏感和兴奋的“文人画家”,如北宋的苏轼、米芾。米芾的《虹县诗》《珊瑚帖》《复官帖》等墨迹,用墨干湿浓淡,浑然一体,节奏感极强。

    书法至唐代,可谓法尽矣。但晋唐的书法,尚未完全超越“文章之急务”的实用性质,以及成书法之法的功利目的,总像是一桩庄严的事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