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20593
“心魔”的推手是焦虑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2011年第8期
     前段时间,陆续有媒体报道称,全国各地有一批有过高危性生活的人,经多次艾滋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可他们仍然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一时间,类似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被炒得沸沸扬扬。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态:没有所谓的“阴滋病”说法,也没有“阴滋病”病毒,公众不需要恐慌。所谓“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属于一种心理疾病。

    如今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经多次专业医疗检查后,仍坚信自己患有比常见艾滋病更可怕的“阴性艾滋病”。这些人表示能确实地感觉到自己的躯体发生的变化,莫名的疼痛会带给他们身心的折磨。心理专家表示,实际上上述人士患了一种名为“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疾病。

    个案:肠内没长虫,缘是心理在作怪!

    向先生曾患有肠道寄生虫病,病好后却整日忧心忡忡。原来,夜深人静时,向先生总觉到肠胃阵阵刺痛,像有千百条虫在咬,这让他担心肠道寄生虫病又复发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向先生到处求医,无数次的化验证实他体内无寄生虫,然而疼痛的感觉却总挥之不去。最终,向先生找到了心理医生进行治疗,用药物控制住了病情。
, 百拇医药
    “常有病人走进医院,手里攥着一摞化验单,一看这架势,多半是患‘躯体形式障碍’的了。”心理医师表示,这类病人自感症状明显,在医院却查无所获,于是便会不断寻医问诊。

    剖析:“躯体形式障碍”究竟是种什么病?

    心理医师说,“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心理医师打了一个比喻:“假设有人拿一把刀一直在你的背上比划,但他始终没有刺下去,这就会引起你的关注,而你越关注,就会越不舒服,你总会担心这把刀什么时候会刺下来。总体来说,就是过度关注,导致无中生有、小题大做。”

    据了解,“躯体形式障碍”背后的推手是焦虑症,而焦虑症与躯体形式障碍又有所区别,焦虑症患者是情绪焦虑,而躯体形式障碍是认知焦虑。认知焦虑不易察觉,但潜意识里总会担心自己的病症。

    病因:尚无定论 但女性患病多
, 百拇医药
    专家认为,“躯体形式障碍”可从遗传学、动力学、认知观念的角度去理解,从遗传这一角度解释,目前已被确认了。而从动力学上说,躯体形式障碍其实是一种焦虑的体现,比如说我在你面前,为了不让自己焦虑,会不自觉地吞口水,这样你就不会关注我的眼神。还有一种是行为上的角色扮演,潜意识里为达到某种目的角色认知所导致。

    “躯体形式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但据临床观察,专家们认为,此类患者的个性特征很鲜明:他们通常较内向、偏执、敏感多疑,对身体健康的变动十分关注。由于女性在情感体验上比男性要敏锐,因此女性患这种病的几率远远高于男性。

    建议一:看淡“生死”可避“障碍”

    心理专家表示,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可能导致“躯体形式障碍”的产生。文化程度的高低、是否迷信、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具有亚文化等,都有可能引发此病。比如日本人认为生命像樱花一样会很快凋谢,对生命不在意,这样他(她)对疾病也不会过高关注,患上“躯体形式障碍”的几率就相对小一些。
, 百拇医药
    建议二:心病需心药医 吃药比放任好

    由于对“躯体形式障碍”这一病症知识的缺乏,导致不少患者有病乱投医,结果钱花了,时间浪费了,生活被打乱了,病情仍得不到缓解。

    其实有经验的医生会检查“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病情与过往病例是否符合,疾病的规律是否一致,再加上年龄因素、文化修养、性格特点等相结合,很快就能判断患者是否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想要症状得到缓解,“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需要到心理科就诊。若放任不管,对生活工作会造成一定影响。

    在治疗上,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情况,医生通常采取心理治疗或服用抗焦虑类药物治疗。所谓“是药三分毒”,而在“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上,专家表示,长期吃药是利大于弊,不吃药最好,但吃药比不吃药好。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大大超过服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而药物的影响是可控的。

    患者:保持两种正确心态
, 百拇医药
    目前有40%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人,病情会反复发作,这是由性格特点决定的。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这个患者这次病治好了,下次出现新的情况,他又会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病,一直会这么反复。

    因此,专家建议患者需抱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无知者无畏”,自己不能掌控的病症,坚决不去理会:第二种是科普“扫盲”,对这种病症的前因后果充分了解,切忌似懂非懂,否则会是“自己吓自己”。

    作为患者家属,对“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要对患者贯彻一些恰当的观点,坚持“不讨论、不提倡、不支持、不反对”的“四不”方针,对患者要理解,与患者多交流,增加患者的兴趣爱好。同时,家属要监督患者,使他(她)在一段时间内,坚决不盲目就医,减少就医后产生的心理负担。, 百拇医药(江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