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让心脏衰退缓十年
法国学者伏尔泰有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科学合理的运动的确可以延年益寿,因为它能维护心脏健康。要知道,人体的心脏就像一辆车的“发动机”,是核心驱动所在。要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年限,就在于对它采取了哪些保养。只要人体“发动机”能正确使用、减少磨损,自然就可以长寿。但如果运动过头,挑战极限,则可能损害心脏,变成“生命毁于运动”。
心跳保持60次/分钟为最佳
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该项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发现运动有益心脏健康的机理: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经常运动可以使小鼠体内的C/EBPb转录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其结果会促进小鼠心脏肌肉细胞增殖,有益于心脏生长。在动物界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为100次/分钟,寿命1~3年;大的哺乳动物如鲸等,心率为20~30次/分钟,寿命约40年:格拉帕哥斯乌龟,心率为6次/分钟,寿命约170年。
不难看出,心跳频率与寿命呈反比,心跳越慢的动物,寿命就越长。对人类的研究发现,人一生心跳总次数约为25~30亿次,在同等条件下,如果静息心率(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在60次/分钟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相反,如静息心率大于80次,寿命就会缩短。也就是说对人类而言,心跳也非越慢越好,如果心率能保持在60次/分钟左右是最佳状态。
不爱运动者比爱运动者早衰十年以上
能使心率保持在理想状态60次/分钟上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科学合理运动。统计资料显示,平时不爱运动者,其心脏较爱好运动者早衰10~15年,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出1~3.5倍。这是因为在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紧张活动,使得心脏工作增加,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体积也会随之增大,变得饱满且有力;另一方面,运动可促使心脏的血管扩大增多,从而改善心肌供氧状况,增强血液供应,可有效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据美国对奥林匹克运动员的一些研究显示,赛艇划手、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环法自行车选手、橄榄球运动员的心脏与平时不太运动的人相比,几乎大出两倍左右。同时,运动员心脏的功能也相应更强,收缩更加有力,每搏输出量更大,心脏储备能力更高。
竞技体育挑战极限或损心脏
合理运动固然对心脏健康有益,但高强度运动也让心脏难以承受。运动员在赛场上突发心脏病猝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有些运动员甚至平时看来身体颇为强壮。比如一种叫“马方综合征”的心脏疾病就能让人在运动中猝死。除了某些运动员患有难以被及时发现的心血管病外,主要诱因是超负荷运动。超负荷运动的风险在于,会在短时间内使心肌和骨骼肌的耗氧量同时剧增,心脏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缺氧状态”,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强、更快”,它与普通的运动锻炼不同,属于进行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活动。但是太剧烈或超负荷的运动,会加剧人体一些器官的磨损和造成部分生理功能失调,使人更容易衰老。运动员毕竟还拥有专业的医疗保健团队在身旁保护监督,而且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导致运动员的心肌比常人要肥厚一些,与普通人群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普通市民一定不要轻易效仿高危动作。
非对抗性有氧运动最锻炼心脏
和运动员的目标不一样,一般人进行运动不是为了拿金牌,而是在于强身健体,所以一定要在将风险降到最低、尽量减少心脏损耗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如果运动时感到不适,出现一些身体报警的信号,比如说心突然跳得特别快或胸闷,一定要立刻停下来,不要勉强支撑。从维护心脏健康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运动方式是做非对抗性的有氧运动。对于健康群体,有氧运动的强度可通过控制脉率来控制:有氧运动的适当脉率为(220-年龄)×(60%~70%),脉率与心率一致,在健身房锻炼可以看到脉搏数值,方便监控。以下锻炼方式都较为适合日常进行,人们可根据自身爱好和条件从中选择1~2种长期坚持。
散步:每次1~2小时,每次约3~5公里,每周5次。散步是一种最简单易行又轻松愉快的全身性运动。它可扩张外周血管,有效消耗脂肪,从而降低血压,有利于心脏健康。
快步走:每天步行约3公里,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周5次左右。每小时保持4.5公里左右的行进速度就是快步走。快步走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降低血压,调节血脂,调控血糖。
慢跑:至少30分钟,每周5次左右。18~65岁的成年人慢跑或原地跑步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跑步运动调动了全身的肌肉群运动,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心脏作功增大,肺活量增大,最大程度上利用有氧代谢,更有效地消耗脂肪。跑步还能够增大心脏容积,增加血液总量,从而为身体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游泳:每次不超过1.5~2小时,每周2-3次。游泳可增加呼吸系统的功能,扩大胸腔活动幅度,增大肺的容量。游泳时能促进肢体血液回流心脏,使心率加快。长期从事游泳锻炼,心脏体积呈现明显的运动性增大,收缩更加有力,动脉增粗,血管壁弹性加大,每搏输出血量增加,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骑自行车:每周骑行3次,每次骑车至少30~60分钟,每次骑行10~20公里以上。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的血液供给量较多,心率的变化也因踏蹬动作的速度和地势的起伏而不同。身体内部急需补充养料和排出废料,所以心跳往往比平时增加2~3倍。反复练习,能使心肌发达,心肌收缩有力,血管壁的弹性增强。
太极拳:每周5次。太极拳的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有防治作用。 (陈立平)
心跳保持60次/分钟为最佳
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该项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发现运动有益心脏健康的机理: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经常运动可以使小鼠体内的C/EBPb转录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其结果会促进小鼠心脏肌肉细胞增殖,有益于心脏生长。在动物界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为100次/分钟,寿命1~3年;大的哺乳动物如鲸等,心率为20~30次/分钟,寿命约40年:格拉帕哥斯乌龟,心率为6次/分钟,寿命约170年。
不难看出,心跳频率与寿命呈反比,心跳越慢的动物,寿命就越长。对人类的研究发现,人一生心跳总次数约为25~30亿次,在同等条件下,如果静息心率(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在60次/分钟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相反,如静息心率大于80次,寿命就会缩短。也就是说对人类而言,心跳也非越慢越好,如果心率能保持在60次/分钟左右是最佳状态。
不爱运动者比爱运动者早衰十年以上
能使心率保持在理想状态60次/分钟上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科学合理运动。统计资料显示,平时不爱运动者,其心脏较爱好运动者早衰10~15年,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出1~3.5倍。这是因为在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紧张活动,使得心脏工作增加,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体积也会随之增大,变得饱满且有力;另一方面,运动可促使心脏的血管扩大增多,从而改善心肌供氧状况,增强血液供应,可有效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据美国对奥林匹克运动员的一些研究显示,赛艇划手、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环法自行车选手、橄榄球运动员的心脏与平时不太运动的人相比,几乎大出两倍左右。同时,运动员心脏的功能也相应更强,收缩更加有力,每搏输出量更大,心脏储备能力更高。
竞技体育挑战极限或损心脏
合理运动固然对心脏健康有益,但高强度运动也让心脏难以承受。运动员在赛场上突发心脏病猝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有些运动员甚至平时看来身体颇为强壮。比如一种叫“马方综合征”的心脏疾病就能让人在运动中猝死。除了某些运动员患有难以被及时发现的心血管病外,主要诱因是超负荷运动。超负荷运动的风险在于,会在短时间内使心肌和骨骼肌的耗氧量同时剧增,心脏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缺氧状态”,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强、更快”,它与普通的运动锻炼不同,属于进行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活动。但是太剧烈或超负荷的运动,会加剧人体一些器官的磨损和造成部分生理功能失调,使人更容易衰老。运动员毕竟还拥有专业的医疗保健团队在身旁保护监督,而且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导致运动员的心肌比常人要肥厚一些,与普通人群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普通市民一定不要轻易效仿高危动作。
非对抗性有氧运动最锻炼心脏
和运动员的目标不一样,一般人进行运动不是为了拿金牌,而是在于强身健体,所以一定要在将风险降到最低、尽量减少心脏损耗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如果运动时感到不适,出现一些身体报警的信号,比如说心突然跳得特别快或胸闷,一定要立刻停下来,不要勉强支撑。从维护心脏健康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运动方式是做非对抗性的有氧运动。对于健康群体,有氧运动的强度可通过控制脉率来控制:有氧运动的适当脉率为(220-年龄)×(60%~70%),脉率与心率一致,在健身房锻炼可以看到脉搏数值,方便监控。以下锻炼方式都较为适合日常进行,人们可根据自身爱好和条件从中选择1~2种长期坚持。
散步:每次1~2小时,每次约3~5公里,每周5次。散步是一种最简单易行又轻松愉快的全身性运动。它可扩张外周血管,有效消耗脂肪,从而降低血压,有利于心脏健康。
快步走:每天步行约3公里,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周5次左右。每小时保持4.5公里左右的行进速度就是快步走。快步走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降低血压,调节血脂,调控血糖。
慢跑:至少30分钟,每周5次左右。18~65岁的成年人慢跑或原地跑步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跑步运动调动了全身的肌肉群运动,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心脏作功增大,肺活量增大,最大程度上利用有氧代谢,更有效地消耗脂肪。跑步还能够增大心脏容积,增加血液总量,从而为身体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游泳:每次不超过1.5~2小时,每周2-3次。游泳可增加呼吸系统的功能,扩大胸腔活动幅度,增大肺的容量。游泳时能促进肢体血液回流心脏,使心率加快。长期从事游泳锻炼,心脏体积呈现明显的运动性增大,收缩更加有力,动脉增粗,血管壁弹性加大,每搏输出血量增加,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骑自行车:每周骑行3次,每次骑车至少30~60分钟,每次骑行10~20公里以上。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的血液供给量较多,心率的变化也因踏蹬动作的速度和地势的起伏而不同。身体内部急需补充养料和排出废料,所以心跳往往比平时增加2~3倍。反复练习,能使心肌发达,心肌收缩有力,血管壁的弹性增强。
太极拳:每周5次。太极拳的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有防治作用。 (陈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