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天地》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111183
我国抗衰老研究独具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健康天地》 2011年第6期
     金力教授以另一个长寿之乡江苏如皋为样本,对当地705名95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长寿组中,有21.7%的长寿人群基因线粒体是D4单倍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对照组。

    杨泽发现,遗传的作用在永福的长寿老人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很多老寿星要么父母长寿,要么兄弟姐妹也都长寿。

    长寿科研:“上医治未病”

    对长寿人群的基因研究,国际科学界一直都在进行。早在2001年8月,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等几家科研机构联合在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告了对137对90岁以上同胞兄妹的基因组学特点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第4号染色D4S1565位点上,可能存在长寿基因。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表示说:“当时这在科学界是个大新闻,我们都很振奋。因为研究人员称,将在半年至一年内,彻底破解人类长寿基因之谜。可如今10年过去了,结果仍遥遥无期。”

    据介绍,近年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动物所一直对端粒酶颇有研究。作为衰老机理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端粒酶的发现者、三位美国科学家在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童坦君研究的兴趣点,已经从端粒酶转向了Sirtl,据说这是目前国际衰老学最热的领域之一。

    从2000年开始,国家科技部先后启动了两期关于衰老机理研究的“973”项目,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陈香美院士认为,我国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老年人群;56个民族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辽阔的国土促成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这些为从整体、细胞及基因水平研究衰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我国特有的中医理论和中草药资源,也为探索天然化合物干预衰老的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蕴藏着突破的潜能。

    童坦君所创建的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是上述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发现,一种名为p16的基因能抑制癌症,却有促进细胞衰老的作用,这在国际上,属于首次报道。童坦君解释说,一些控制肿瘤的基因,是促进衰老的;而延缓衰老的基因,却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因此,如何拿捏分寸,让基因发挥合理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长寿是一个复杂课题。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设有专门研究衰老的全国衰老研究所,而中国至今尚无类似的科研机构。目前,杨泽所在的老年医学研究所正在申报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老年医学中心。和美国NIAt在开展的“长寿之家”大型研究项目类似,杨泽还将持续着眼于国内“长寿之乡”的研究,以揭开长寿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奥秘。

    “目前我国在对人体衰老机理的基础研究上,与国外相比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如何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越来越感兴趣,对衰老学的研究也开始热起来。”童坦君认为,“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人体衰老机理和长寿的探寻,实质上正是“治未病”,目的是要让人健康地老去。, 百拇医药(钱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