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天地》 > 2012年第12期
编号:12247144
医疗进步将改变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医药前沿》 2012年第12期
     那是2018年的夏季。萨莉坐在自己家客厅的沙发上,用一台类似电子血压计那样的手持式设备,在自己的手指上取出一滴血。这台神奇的设备在数分钟内进行了近两千项检测,随后将数据传送给远程计算机中心。萨莉很快通过电子信箱获取了“医检中心”发来的检查结果,同时这份检测报告的副本也发给了她的私人医生。

    这是一位美国医学博士为我们描绘的一位患者寻医问药的过程,他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从根本上抛弃现有的就医模式和传统。医生的主要工作将不是治病,而是借助各种医疗技术,通过对基因、血液蛋白、细胞的检测预见到各类疾病的发生。在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基因测序之后,医生就大体可以预测出患者面临的健康隐患会是什么。假如你的基因测绘图谱上显示你在十年内有可能患上一种癌症,那医生就会建议提前开始治疗行动。这其实与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治未病”大体相同。科学家们说,新的系统方法论、个人化检测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将最终使各类面目一新的治疗和预防手段成为可能。

    事实上,科学家们真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科学将会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体的诸多秘密将被破解,科学家将揭示人类感知、思维、记忆的“技术流程”。医学专家们甚至断言,细胞工程研究很快会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干细胞的保存、增殖及应用技术将会引发医学领域的重大变革,从而使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不再被看成是绝症。人造的合成感光器将让盲人恢复视力,血液检测可以判定精神疾病,纳米颗粒可用来检测早期癌症。我们只要再等上20年,癌症就会被攻克,预防艾滋病和各类肿瘤的疫苗也会诞生。更令人兴奋的是,按照那些笃信技术的科学家的说法,新的医疗技术将大大提升人类的平均寿命。他们说,衰老不过是一个累积“种种伤害”的过程,而新的医疗技术必将有能力克服“种种伤害”,从而使人体这台“行使着多种功能的机器”通过定期修复永葆青春。一句话,衰老不是不可阻止的过程。一位坚信对人体进行定期保养必将延长寿命的62岁的著名医学专家表示,他35岁时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而且还从58岁时死于心脏病的父亲那里接收了“病态的遗传基因”,但通过每天服用200粒药片和其他补品的“定期保养”,他的糖尿病目前已经完全治愈,而40多岁目前是他的实际生理年龄。

    科学家的预言总是能让我们激情荡漾、热血沸腾。我们愿意也希望他们那些伟大的梦想早日成真。但是,我们仍然会有疑问,我们仍然对技术引领一切、征服一切、决定一切的理念充满疑虑和担忧。与一百年前相比,我们眼下已经拥有了极其强大的医疗技术,我们从现代医学中获取了巨大的好处,但强大的技术非但无力解决所有与防病治病有关的问题,而且很可能会给某些患者带来比疾病更大的精神之痛。技术不会有感情,机器不会有灵魂。技术不会对老弱病残者抱有怜爱和同情,无论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它也不会对精神病患者、智障者、艾滋病患者、贫穷的患者给予特殊照顾和关心。

    技术是可信的,但唯技术论绝不可信。医学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但同时也离不开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等方面的精神追求。人创造了医疗技术,但绝不能最终将自己变成一堆机器,不能成为技术的奴仆。诗人顾城说:“技术是人生存必须的,但是,不是人生命必须的。”中医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下药不仅要“对症”,而且要“对人”,个体的差异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对于患者或健康人来说,医疗技术在治病防病的过程中只能起有限的作用,人们不会排斥技术,但也不会迷信技术。

    个性化的基因测序将给人们带来什么?即便是我们已经在心理上强大到了可以接受任何检测结果,我们也依然要仔细考虑基因筛查可能带来的危险性。你的“基因信息”会被泄漏——这几乎是肯定的,而你的“基因信息”也许有一天会决定你的升学、职业、婚姻乃至整个人生。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困惑?, http://www.100md.com(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