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怀念金华火腿/少帅独钟红烧肉
梁实秋怀念金华火腿
文/朱宁虹
近代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原籍杭州,出生于北京,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新文学流派——新月派的理论主将。
1923年秋,他曾和许地山、谢冰心等著名作家,同船赴美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文学理论工作,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等名牌大学任教,并在他任主编的《新月》月刊上发表了大量论著及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1949年,梁实秋先生去台湾,任台湾复兴国学院指导教授。
梁实秋先生八十多岁时候,身体仍然十分硬朗。二十多年以来,他苦苦怀念故乡,由于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三不通”,致使白发盈颠、两鬓如霜的老教授痛苦异常。杭州是梁实秋母亲的故乡,他年轻时异常爱吃江南风味的金华火腿;居住上海期间,每经大马路,总要到名店——“天福”食品商店买熟火腿吃。那店员就手执利刃,熟练地将火腿切成薄片,那精肉部分鲜艳如红火,肥肉部分透亮如水晶,无论佐酒下饭,都十分可口。他在台湾发表的一篇名叫《火腿》的文章中,回忆了上述往事,并“至今思之,犹有余香”。1983年,他又在台北《联合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叫《想念金华火腿》的文章,再次怀念家乡火腿的美味,并且赞不绝口地称誉金华火腿“鲜明透亮,丰腴适口”,“奇香袭人,闻者垂涎”。最有趣的是,他饶有兴味地讲了一个斩金华火腿的故事:有一次,他得到一只辗转来自大陆的金华火腿,因时隔多年,风干如石,家中无法切开,只得请一位来自大陆的肉店老板帮助切开。老板手持利节,用力劈之,火腿顿时分成两爿,一阵肉香扑鼻而来,老板情不自禁地惊呼道:“这是地道的大陆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说罢,苦苦哀求梁先生忍痛割爱,将火腿脚爪给他。梁实秋先生见此情景,深为老板的思乡之情所动,便将火腿的蹄、爪一并馈赠老板。梁实秋先生讲完这个赞美金华火腿的故事后,又不满地批评台湾仿制火腿的质量低劣,认为台湾火腿是一味的“死成、带死尸味、幸无死尸臭”——三个“死”字,更加说明“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火腿是故乡美”。老作家思乡之情,跃然涌现于纸上。
可惜数年前,梁实秋先生已经仙逝,否则在大陆改革开放之时,完全可以偕夫人一起到故乡来游览并品尝杭州多种多样的火腿佳肴,以偿宿愿。
少帅独钟红烧肉
文/朱宁虹
刚过百岁华诞的张学良,幽居在台湾期间,颇嗜食德国猪脚,常去香宜餐厅享用。其实,张少帅喜欢吃的不光是猪脚,尤爱吃红烧猪肉,每饭非此不欢。大帅府的厨师阵容强大,主要来自东北与江南,常做的南北美味达四百余种,高档的菜色如熊掌、鱼翅、燕窝、鲍鱼、烤鸭等,应有尽有。寻常的菜色如小肉丸(注:张作霖的最爱)、红烧肉等,灶上功夫都很了得。这些大厨的红烧肉张学良虽吃它千遍也不厌倦,情有独钟之至。
有一回张学良在偶然情况下,出席了沈阳中国银行所举办的宴会,满桌子都是佳肴珍馐。然而,这些山珍海味,他早已司空见惯,也没啥兴趣。待红烧肉端出时,香喷喷的味道,立刻引起他的注意,再看肉色的酱红,即知出自高人,绝非凡品可及。夹块一试之下,果然甜软香糯,瘦不柴、肥不腻,更非家厨可比。少帅乐不可支,一人扫光半盘。
回到家里,少帅赶忙把刚刚吃到最美味红烧肉的讯息告诉口有同嗜的赵四小姐,并一再赞道那才是人间至味。赵四小姐知道少帅对菜肴很少轻措一辞,既然大赞特赞,必有过人之处,马上心痒难搔,极想一试滋味。便向少帅提议,何不向该中国银行的行长借用这位厨师,名为借用,实则是希望该行长能将这位善烧红烧肉的厨师出让。
张学良其时正继承乃父大帅张作霖的职位,担任东北军的总司令,权势熏天,炙手可热。但他觉得以总司令之威压人,有碍官箴,非常不妥。在几经考虑后,乃派一名贴身副官拜会行长,谈及少帅很欣赏他公馆里那名家厨烧制的红烧肉,食罢一直难忘。行长是个聪明人,在明白来意后,即使不很情愿,仍随即回应说:“那就叫张师傅去侍候总司令好了。”
从此之后,张师傅便在少帅府供职,工作相当轻松,每天只要烧两回红烧肉,让张少帅与赵四小姐大快朵颐即可。看来只要能专精一门,就可凭此一招半式闯江湖了。, 百拇医药
文/朱宁虹
近代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原籍杭州,出生于北京,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新文学流派——新月派的理论主将。
1923年秋,他曾和许地山、谢冰心等著名作家,同船赴美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文学理论工作,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等名牌大学任教,并在他任主编的《新月》月刊上发表了大量论著及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1949年,梁实秋先生去台湾,任台湾复兴国学院指导教授。
梁实秋先生八十多岁时候,身体仍然十分硬朗。二十多年以来,他苦苦怀念故乡,由于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三不通”,致使白发盈颠、两鬓如霜的老教授痛苦异常。杭州是梁实秋母亲的故乡,他年轻时异常爱吃江南风味的金华火腿;居住上海期间,每经大马路,总要到名店——“天福”食品商店买熟火腿吃。那店员就手执利刃,熟练地将火腿切成薄片,那精肉部分鲜艳如红火,肥肉部分透亮如水晶,无论佐酒下饭,都十分可口。他在台湾发表的一篇名叫《火腿》的文章中,回忆了上述往事,并“至今思之,犹有余香”。1983年,他又在台北《联合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叫《想念金华火腿》的文章,再次怀念家乡火腿的美味,并且赞不绝口地称誉金华火腿“鲜明透亮,丰腴适口”,“奇香袭人,闻者垂涎”。最有趣的是,他饶有兴味地讲了一个斩金华火腿的故事:有一次,他得到一只辗转来自大陆的金华火腿,因时隔多年,风干如石,家中无法切开,只得请一位来自大陆的肉店老板帮助切开。老板手持利节,用力劈之,火腿顿时分成两爿,一阵肉香扑鼻而来,老板情不自禁地惊呼道:“这是地道的大陆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说罢,苦苦哀求梁先生忍痛割爱,将火腿脚爪给他。梁实秋先生见此情景,深为老板的思乡之情所动,便将火腿的蹄、爪一并馈赠老板。梁实秋先生讲完这个赞美金华火腿的故事后,又不满地批评台湾仿制火腿的质量低劣,认为台湾火腿是一味的“死成、带死尸味、幸无死尸臭”——三个“死”字,更加说明“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火腿是故乡美”。老作家思乡之情,跃然涌现于纸上。
可惜数年前,梁实秋先生已经仙逝,否则在大陆改革开放之时,完全可以偕夫人一起到故乡来游览并品尝杭州多种多样的火腿佳肴,以偿宿愿。
少帅独钟红烧肉
文/朱宁虹
刚过百岁华诞的张学良,幽居在台湾期间,颇嗜食德国猪脚,常去香宜餐厅享用。其实,张少帅喜欢吃的不光是猪脚,尤爱吃红烧猪肉,每饭非此不欢。大帅府的厨师阵容强大,主要来自东北与江南,常做的南北美味达四百余种,高档的菜色如熊掌、鱼翅、燕窝、鲍鱼、烤鸭等,应有尽有。寻常的菜色如小肉丸(注:张作霖的最爱)、红烧肉等,灶上功夫都很了得。这些大厨的红烧肉张学良虽吃它千遍也不厌倦,情有独钟之至。
有一回张学良在偶然情况下,出席了沈阳中国银行所举办的宴会,满桌子都是佳肴珍馐。然而,这些山珍海味,他早已司空见惯,也没啥兴趣。待红烧肉端出时,香喷喷的味道,立刻引起他的注意,再看肉色的酱红,即知出自高人,绝非凡品可及。夹块一试之下,果然甜软香糯,瘦不柴、肥不腻,更非家厨可比。少帅乐不可支,一人扫光半盘。
回到家里,少帅赶忙把刚刚吃到最美味红烧肉的讯息告诉口有同嗜的赵四小姐,并一再赞道那才是人间至味。赵四小姐知道少帅对菜肴很少轻措一辞,既然大赞特赞,必有过人之处,马上心痒难搔,极想一试滋味。便向少帅提议,何不向该中国银行的行长借用这位厨师,名为借用,实则是希望该行长能将这位善烧红烧肉的厨师出让。
张学良其时正继承乃父大帅张作霖的职位,担任东北军的总司令,权势熏天,炙手可热。但他觉得以总司令之威压人,有碍官箴,非常不妥。在几经考虑后,乃派一名贴身副官拜会行长,谈及少帅很欣赏他公馆里那名家厨烧制的红烧肉,食罢一直难忘。行长是个聪明人,在明白来意后,即使不很情愿,仍随即回应说:“那就叫张师傅去侍候总司令好了。”
从此之后,张师傅便在少帅府供职,工作相当轻松,每天只要烧两回红烧肉,让张少帅与赵四小姐大快朵颐即可。看来只要能专精一门,就可凭此一招半式闯江湖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