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1265254
一臂之力(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大众健康》 2003年第12期
     作为临床医生,他从老师的手术刀尖上理解到:必须是每一个动作的到位。从划皮肤开始,包括血管的缝合,肌腱的缝合,神经的缝合,直到最后的闭合切口,每一步都必须做到是“+”号。按照当年顾玉东老师的教诲,如果一个手术全过程中,有“+”号,也有“-”号,那么最终的结果岂不是正负相抵消了。而没有效果的手术又有什么意义?

    怎么能保证每一个动作都是“+”号,必须舍得付出。在国外,一个普通外科医生,没有三五年的经历是很难胜任骨科的。而一个骨科医生又必须有三五年的时间才能有资格作为手外科医生。真所谓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徐建光一直在处理“返工”的活儿。相当一些骨科医生只注重骨折的处理,却忽略了神经损伤的问题。待到患者骨头长好,手却不能动时,才忽然明白是神经方面的障碍。于是,找“华山”。

    “这里绝对没有责怪别人的意思”。徐建光承认,臂丛神经修复,原本对于一般骨科医生是额外的要求。只是华山医院在这方面,较早撕掉了那层障人眼目的禁令。

    顾玉东院士的“颈7”理论的诞生,实际上是宣布:神经修复的源泉取之不尽。这样的发现一经传出,对于那些骨骼、皮肤已经愈合的患者,自然增添了不甘。哪怕再挨一刀。没有任何人会放弃重新获得生活质量的权利。

    于是,注定徐建光他们相当艰巨。

    其实,再挨一刀是徐建光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至今,他把急诊,也就是“第一时刻”看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损坏了神经的患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抓住“第一时刻”,日后要想二次手术,获得理想的功能恢复,希望是相当渺茫的。

    或许是因为神经组织本身相当脆弱,或许是因为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一旦萎缩僵硬,再好的技法也是回天无术。从师顾玉东,使徐建光很清楚此中的道理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