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精亦诚(1)
2002年1月22日,张松以公开竞争方式,上任珠海市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之前3个月,这位44岁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医学博士,刚刚由瑞士飞抵珠海,结束了为时1年的医疗合作项目。
掐着指头算来,张松在静若处子的珠海市整整生活了11年。那里慷慨的光照夹带着柔韧的海风,不知不觉地,把他的皮肤涂上了一层古铜色的油彩。结实,并且带着充沛旺盛的质感。
出国之前,张松是珠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这次赴欧体验,让他意外地发现,中医药在异国他乡竟有着比本土更神奇的效力。无论是针灸、推拿、按摩,还是中草药,样样来得格外争气。
在他看来,一个崭新的时刻就要开始:深藏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医药文明,终于等到时候了。他沉浸在“中医药托拉斯”的奇美梦想中。
作为中医学的忠实学子,张松有些难以名状的兴奋。2001年9月,他一回国便立即参与了珠海市市属医院管理职位的角逐,他的心情有些别样。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朝夕相处了11年的珠海市中医医院扯起远航的风帆。因为,更大的舞台在大洋的彼岸等着他们。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最终,100名参赛者,经过笔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面试,层层过关之后,入围“选手”只剩下21人。他幸存其中,但没能如愿去珠海市中医院施展拳脚,因为珠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职位似乎再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服从之中,不能不说带着几分割舍的悲壮。
既然是科学,不该有太多的偏见和排斥。
张松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只要做医生,只要能给人看病,足矣。
1977年12月,20岁的张松坐进了中断10年的高考考场。对于一个两年前还在南宁邕江边上修筑防洪大堤的知识青年,可以想见,已经粗糙的手与纤细的钢笔之间,得心自如的距离该有多大。
其间不过40多天的赶考时间。面对久违的“斯文”,张松胆小,认定山外更有山。于是他的志愿依次是: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别人是由高到低,他是由里向外。说白了,他是从自家家门报起。
生长在南宁的张松,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打小是在广西医学院和广西中医学院的校园里长大的。显然,当时连同他的军人出身的父母亲在内,都更看重的是机会。乐于知足的人,平心而说,只要能过得河,又何必计较船的大小?安分的人往往保守。宁可人负我,却不愿有太高的奢望。
后来知道,吃了大亏。张松的考试分数远远高出上海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好在是张松,竟是知足常乐。“只要有得医生做”,他乐呵呵地坐进了第一志愿的课堂。
当年的广西中医学院是中医、西医一起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1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