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说人笨
有位张先生,工作经常失误,常挨上司的训斥。上司与同事们都认为他“脑子有毛病”。久之,他变得几乎在同事们中抬不起头来。他自卑,回避社会,担心自己真的是“弱智”。由于心理负担过重,他请求心理医生咨询帮助。智力测验发现他智商为107分,属正常水平,并非“弱智”。心理医生分析,是他举止猥琐、邋遢、性格内向、优柔寡断等特征给人以“笨”的错觉。久之,上司与同事认为他笨的“标定”形成一种心理效应:别人与他自己都认为他“笨”,从而他更加显得“笨”起来。
这种“标定效应”,与教育心理学的“期望效应”相似。在一个教学实验中,同一个教师教甲、乙两班。虽然两班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同,但实验者却故意告诉教师甲班学生聪明,乙班学生愚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结果发现甲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居然真的比乙班高,似乎真的甲班学生聪明,乙班学生愚笨。这说明:“期望效应”与“标定效应”一样。我们对被标定的对象,会有相应的期望、预设、干预、控制;而这些对象接受了这种长期的有意无意的期望、预设、干预与控制的影响,会有意无意地采取相应的行为。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不良的“标定效应”对人们的影响。我们不应当使我们的心理生活误入标定效应造成的“怪圈”,落入一种本不应该有的困境。尤其是在心理咨询成为一大热点的今天,一些并不成熟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又偏偏喜欢给人贴标签:说这人是“焦虑症患者”,说那人有“智力障碍”,说她是“易性癖”……而一些求询者弄不清自己的心理困扰却又需要“讨个说法”。因而可能被误导。我们应当认识到,给心理求助者“贴标签”的做法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尤其应当避免轻率“贴标签”给予当事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百拇医药(许永付)
这种“标定效应”,与教育心理学的“期望效应”相似。在一个教学实验中,同一个教师教甲、乙两班。虽然两班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同,但实验者却故意告诉教师甲班学生聪明,乙班学生愚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结果发现甲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居然真的比乙班高,似乎真的甲班学生聪明,乙班学生愚笨。这说明:“期望效应”与“标定效应”一样。我们对被标定的对象,会有相应的期望、预设、干预、控制;而这些对象接受了这种长期的有意无意的期望、预设、干预与控制的影响,会有意无意地采取相应的行为。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不良的“标定效应”对人们的影响。我们不应当使我们的心理生活误入标定效应造成的“怪圈”,落入一种本不应该有的困境。尤其是在心理咨询成为一大热点的今天,一些并不成熟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又偏偏喜欢给人贴标签:说这人是“焦虑症患者”,说那人有“智力障碍”,说她是“易性癖”……而一些求询者弄不清自己的心理困扰却又需要“讨个说法”。因而可能被误导。我们应当认识到,给心理求助者“贴标签”的做法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尤其应当避免轻率“贴标签”给予当事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百拇医药(许永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