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早晨”(2)
2002年,吴希如在北京主持召开“国际与亚大小儿神经大会”。那是一次有72个国家、1100多人参加的国际学术盛会。那天,她把明大的老师们也请过来了。可以想见,那一刻的她该是怎样的心如潮涌。也正是这一刻,在座的美国老师们从这位非常特别的中国kady身上感受到成功的慰藉。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K.F.S先生几次自费来中国。他爱屋及乌,慢慢地被这片土地吸引。他同样弯着腰在北大医院的儿科病房为孩子们看病;他跟着吴希如一起挤公共汽车;他随着儿科的医生们一同去走访典型病例……1989年以来,这位“退役”的学者,每年无偿地给中国境内12个小儿神经科邮寄他主编的杂志,直至今天还在继续。让他如此心驰神往的不是一个kady,而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坚韧,一个民族的性情。
她自己说,“我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
中国当代小儿神经学科的奠基人是左启华教授。60年代中,左老在一片空白中着手筹建小儿神经学科。吴希如是1955年开始做儿科临床医生的。她与左老同在北大医院。然而因为无法记述的历史原因,人心隔绝了。直到1977年,两位钟情于儿科的学者仿佛殊途邂逅。她认为,当初是左老的创业艰辛和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感动了她。之后,经左老的启发点拨,她毅然走进这个领域。那时的她已经40多岁。
“因为小儿神经学科难”。这是今天吴希如对当年的选择做得解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