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患引来出血热
鼠患引来“窝子病”
那年水灾后,医疗队来到鲁西南灾区,那几片地势稍高的坡地上,密布着灾民临时搭起的窝棚。据说灾民已经在这里坚持半个多月了。医疗队还没安好家,灾民们就围拢来看病。一位村干部拉着医疗队长的手说,你们来的真是时候。现在病人越来越多,甚至一家家地得病,真成了“窝子病”了。
听此言,医疗队长立即意识到传染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便马上分派医生分头到病人窝棚去探访。队长来到一个较大的帐篷内,见到里面躺着两大一小三个病人。一位侍奉病人的村医介绍说,这一家三口病倒三四天了。他们几乎同时发病,突然畏寒发热,全身滚烫,体温达39~40℃,有时都烧糊涂了。发热还伴有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那10岁的孩子还多次呕吐,鼻子还出过血。给他打了吊针,尿还是很少。你看他们烧的全身发红……
医疗队长赶紧检查病人,体温都在38.5以上,面色潮红如醉汉,颈部、胸部皮肤也发红;还发现有出血斑点。一量血压都偏低,几乎进入休克状态。队长已经意识到了什么,边组织抢救,边搜集血尿标本,并仔细认真地检查窝棚的环境以及病人的饮食。不出所料,在他们的食品中找到了不少鼠粪。其他几家病情也有类似,并有多发情况。医疗队初步推断是“出血热”。送检的标本检查后果然确定为“流行性出血热”。虽然大多数病人得到救治,还是有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 http://www.100md.com
大约在上世纪初,最早在远东地区发现一种发热伴有出血性疾病,前苏联称其为“远东出血热”。后来发现该病不仅局限在远东地区,亚欧的许多国家也有这种病,并有明显的流行性,故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后发现本病普遍有肾损害,与无肾损害的出血热(如登革出血热)不同,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
我国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流域发现本病,先在老鼠之间传播,后来在人间引起小流行。40年代以后,流行才不断扩大。50年代发现病人数百例,60年代即已数千,70年代上万,80年代已达数十万,进入90年代,我国出血热病人仍有增加趋势。目前我国是全球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最多的国家。流行范围也已蔓及除青海、新疆以外的各省,尤以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等省发病最多。
病原是什么然而在出血热流行的好长一段时间,人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认定本病为“传染性疾病”几十年中却不知其传染来源。只知农村、郊区,特别是野外作业的民工易患此病,却不知其病原体究竟是什么。直到70年代有人在朝鲜半岛出血热疫区的野鼠肾中检测到本病相关的抗原,后又分离出病毒之后,人们才知道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并经鼠类传播的传染病。因病毒最早在韩国汉坦河流域的鼠体内被分离,故定名为“汉坦病毒”。汉坦病毒很小,直径只有122纳米,一般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它,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
, 百拇医药
宿主和传染源几十年的研究终于明确了,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田鼠、仓鼠、小家鼠和小白鼠等。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也携带本病毒,证明有多宿主性。不过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鼠体内的病毒可随鼠尿、粪和唾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和食物,再被人食入,或吸入带毒尘埃或通过伤口侵入,即可导致感染;另外鼠身上寄生的螨虫叮咬了人,也会传染该病。可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途径:
1、接触感染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 吸入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而受染。
, http://www.100md.com
3、消化道感染吃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食物后受到感染。
4、螨媒传播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的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有报告指出,从出血热孕妇产下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本病毒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器官组织也查见符合出血热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表明该病毒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关键看鼠与人群接触的密切程度。一般在秋收后,野鼠由于田野食物缺乏,便开始进村镇觅食,与人接触密切。所以,野鼠型出血热以秋冬季节(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家鼠型则以春夏(3~6月份)为多。洪涝灾害后。野鼠巢穴被淹,出现野鼠与人争食现象,也会引起灾后出血热暴发流行。上述的“窝子病”即由此而来。
, 百拇医药
如何识别出血热
根据高热伴三痛、三红、出血、休克、肾功衰竭等临床特点,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并不难。
高热——为首发症状,起病急,畏寒后体温升至39度以上,上下波动3~7天,病人嗜睡、烦燥、谵语、神志恍惚,呈重危病容。
三痛——病人自述剧烈头痛、眼眶痛、腰痛,有时也会全身痛。
三红——因皮肤黏膜充血,致颜面、结膜、颈胸皮肤潮红,似醉酒面容,或称“醉汉貌”。
出血——咽颊、软颚、结膜以及腋下胸背皮肤常见点片状出血斑,时有鼻衄或肠道出血,故得“出血热”其名。
休克——病人可在高热2~3天内或在高热末期,或热退以后,出现血压下降、脉细弱、发绀、肢体厥冷,如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多器官衰竭。
, http://www.100md.com
肾功衰竭——先表现少尿,正常人每天排尿1500毫升左右,出血热肾损害时,24小时尿量少于500毫升,甚至只有几十毫升。体内有毒物质不能经尿排除,便会出现尿毒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人可于此期死亡。
如何预防出血热
消灭老鼠 在特异性疫苗尚未普遍应用之前,灭鼠是关键。平时应坚持长期灭鼠,发病高峰期前1~2个月要突击灭鼠,要整村、全社区联合行动,动用一切灭鼠器具和药物,务求使鼠密度下降到1%以下。
治理污染 特别要防环境、食物被鼠粪尿污染,居室墙壁、门窗要严密,消灭鼠洞,防鼠入室,食物保存好,防鼠啃及其排泄物污染,食用前要严格清洗处理。灾区临时居住房间更应保护好食物,防鼠偷食污染。
注意个人防护 暂居简易棚或野外露宿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防螨叮咬,不在草堆上坐卧,避免接触鼠、螨及其排泄物。如发现可疑出血热病人应早送传染病院诊治,万勿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疫苗预防 当前国内外研制成功的疫苗主要有两类,即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纯化鼠脑疫苗。我国研制的这两种类型的疫苗均已获准试生产。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又分野鼠型(Ⅰ型)和家鼠型(Ⅱ型)两种,可根据疫区、疫情和接受人员的不同,接种不同的疫苗。一般按规定注射2~3针,再加强一针。保护作用均可达90%以上。, http://www.100md.com(王有国)
那年水灾后,医疗队来到鲁西南灾区,那几片地势稍高的坡地上,密布着灾民临时搭起的窝棚。据说灾民已经在这里坚持半个多月了。医疗队还没安好家,灾民们就围拢来看病。一位村干部拉着医疗队长的手说,你们来的真是时候。现在病人越来越多,甚至一家家地得病,真成了“窝子病”了。
听此言,医疗队长立即意识到传染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便马上分派医生分头到病人窝棚去探访。队长来到一个较大的帐篷内,见到里面躺着两大一小三个病人。一位侍奉病人的村医介绍说,这一家三口病倒三四天了。他们几乎同时发病,突然畏寒发热,全身滚烫,体温达39~40℃,有时都烧糊涂了。发热还伴有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那10岁的孩子还多次呕吐,鼻子还出过血。给他打了吊针,尿还是很少。你看他们烧的全身发红……
医疗队长赶紧检查病人,体温都在38.5以上,面色潮红如醉汉,颈部、胸部皮肤也发红;还发现有出血斑点。一量血压都偏低,几乎进入休克状态。队长已经意识到了什么,边组织抢救,边搜集血尿标本,并仔细认真地检查窝棚的环境以及病人的饮食。不出所料,在他们的食品中找到了不少鼠粪。其他几家病情也有类似,并有多发情况。医疗队初步推断是“出血热”。送检的标本检查后果然确定为“流行性出血热”。虽然大多数病人得到救治,还是有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 http://www.100md.com
大约在上世纪初,最早在远东地区发现一种发热伴有出血性疾病,前苏联称其为“远东出血热”。后来发现该病不仅局限在远东地区,亚欧的许多国家也有这种病,并有明显的流行性,故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后发现本病普遍有肾损害,与无肾损害的出血热(如登革出血热)不同,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
我国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流域发现本病,先在老鼠之间传播,后来在人间引起小流行。40年代以后,流行才不断扩大。50年代发现病人数百例,60年代即已数千,70年代上万,80年代已达数十万,进入90年代,我国出血热病人仍有增加趋势。目前我国是全球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最多的国家。流行范围也已蔓及除青海、新疆以外的各省,尤以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等省发病最多。
病原是什么然而在出血热流行的好长一段时间,人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认定本病为“传染性疾病”几十年中却不知其传染来源。只知农村、郊区,特别是野外作业的民工易患此病,却不知其病原体究竟是什么。直到70年代有人在朝鲜半岛出血热疫区的野鼠肾中检测到本病相关的抗原,后又分离出病毒之后,人们才知道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并经鼠类传播的传染病。因病毒最早在韩国汉坦河流域的鼠体内被分离,故定名为“汉坦病毒”。汉坦病毒很小,直径只有122纳米,一般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它,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
, 百拇医药
宿主和传染源几十年的研究终于明确了,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田鼠、仓鼠、小家鼠和小白鼠等。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也携带本病毒,证明有多宿主性。不过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鼠体内的病毒可随鼠尿、粪和唾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和食物,再被人食入,或吸入带毒尘埃或通过伤口侵入,即可导致感染;另外鼠身上寄生的螨虫叮咬了人,也会传染该病。可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途径:
1、接触感染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 吸入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而受染。
, http://www.100md.com
3、消化道感染吃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食物后受到感染。
4、螨媒传播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的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有报告指出,从出血热孕妇产下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本病毒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器官组织也查见符合出血热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表明该病毒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关键看鼠与人群接触的密切程度。一般在秋收后,野鼠由于田野食物缺乏,便开始进村镇觅食,与人接触密切。所以,野鼠型出血热以秋冬季节(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季节;家鼠型则以春夏(3~6月份)为多。洪涝灾害后。野鼠巢穴被淹,出现野鼠与人争食现象,也会引起灾后出血热暴发流行。上述的“窝子病”即由此而来。
, 百拇医药
如何识别出血热
根据高热伴三痛、三红、出血、休克、肾功衰竭等临床特点,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并不难。
高热——为首发症状,起病急,畏寒后体温升至39度以上,上下波动3~7天,病人嗜睡、烦燥、谵语、神志恍惚,呈重危病容。
三痛——病人自述剧烈头痛、眼眶痛、腰痛,有时也会全身痛。
三红——因皮肤黏膜充血,致颜面、结膜、颈胸皮肤潮红,似醉酒面容,或称“醉汉貌”。
出血——咽颊、软颚、结膜以及腋下胸背皮肤常见点片状出血斑,时有鼻衄或肠道出血,故得“出血热”其名。
休克——病人可在高热2~3天内或在高热末期,或热退以后,出现血压下降、脉细弱、发绀、肢体厥冷,如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多器官衰竭。
, http://www.100md.com
肾功衰竭——先表现少尿,正常人每天排尿1500毫升左右,出血热肾损害时,24小时尿量少于500毫升,甚至只有几十毫升。体内有毒物质不能经尿排除,便会出现尿毒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人可于此期死亡。
如何预防出血热
消灭老鼠 在特异性疫苗尚未普遍应用之前,灭鼠是关键。平时应坚持长期灭鼠,发病高峰期前1~2个月要突击灭鼠,要整村、全社区联合行动,动用一切灭鼠器具和药物,务求使鼠密度下降到1%以下。
治理污染 特别要防环境、食物被鼠粪尿污染,居室墙壁、门窗要严密,消灭鼠洞,防鼠入室,食物保存好,防鼠啃及其排泄物污染,食用前要严格清洗处理。灾区临时居住房间更应保护好食物,防鼠偷食污染。
注意个人防护 暂居简易棚或野外露宿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防螨叮咬,不在草堆上坐卧,避免接触鼠、螨及其排泄物。如发现可疑出血热病人应早送传染病院诊治,万勿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疫苗预防 当前国内外研制成功的疫苗主要有两类,即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纯化鼠脑疫苗。我国研制的这两种类型的疫苗均已获准试生产。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又分野鼠型(Ⅰ型)和家鼠型(Ⅱ型)两种,可根据疫区、疫情和接受人员的不同,接种不同的疫苗。一般按规定注射2~3针,再加强一针。保护作用均可达90%以上。, http://www.100md.com(王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