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文化
编号:12066381
明信片背后的故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大众健康》 2011年第3期
     一次偶然的机缘,让我在古玩市场淘到了一件宝贝——民国“清故宫针灸学用之铜人”明信片一套三张。当时,我心里别提多激动了,当时顾不上和卖家侃价还价,惟恐他反悔,赶快付钱,东西拿到手里,心里才算踏实。

    这套明信片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封套,封套上写明了出版缘由,内容如下:“清太医院旧有铜人一尊,系学针灸之古代仪器。民国成立,太医院裁撤此铜人,移往历史博物馆陈列。二十二年春随第三批古物南迁彼时,本会第二十次理事会亻几(需造字)即吾提案,由会函历史博物馆,拍照铜人相片正面、背面、侧面各一张,由会制成邮政明信片计三张一组。因拟出售每组定价大洋一角五分,望好古诸君或针灸专家不可不存留一组以资参考。北平市国医公会制” 。从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套有经历、有故事、耐人寻味、可挖掘的明信片,它使我联想起了有关历代针灸铜人的传奇故事。

    北宋王惟一首铸“天圣铜人”
, 百拇医药
    针灸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针刺和灸法的总称,主要是用针刺和物熏的方法,由外治内,通过针刺穴位经络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针灸铜人就是一具在体表上标有经脉或穴位的人体模型,用于初学者学习掌握经脉穴位及教学考试,也作为药铺的一种特殊标志,方便病人掌握外治方法使用。古代针灸铜人的命运多舛,大多经过朝代的更替,也都历尽磨难,但它始终是传承有序的,为此,医学界的人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铜人的研究。

    公元1026年宋仁宗执政时期,北宋医官王惟一开始组织校订古代针灸学的著作。不久就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编著针灸图经的过程中,王惟一体会到形象的针灸模型比仅有的文字记载更能让人理解,于是设计了针灸铜人的方案,得到宋仁宗肯定后开始铸造。

    王惟一的生平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资料里,除了记载他有丰富的针灸学知识外,还提到他“尤工厉石”,也就是说,他还在雕刻艺术方面很有实践经验,这为铸造铜人奠定了基础。经过王惟一和铸造工人的共同努力,公元1027年,两具身高七尺五寸(相当于现在的173~176cm之间)的铜人被成功地铸造出来了。因是宋天圣年间铸造的,所以后人又称此铜人为“天圣铜人”。
, 百拇医药
    铜人用青铜铸成,是一个姿式端庄,与真人大小相似的青年男子形象。铜人躯体四肢相连部分有着榫头络瓣,可以拼拆,体内还装配有五脏六腑,膈膜和脉络也刻得清清楚楚,脏腑可分可合,彼此连贯,与躯壳的部分是内外适应的。铜人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每个小孔还铸有穴位名称。铜人表面还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通身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先人们已经开始用黄蜡涂满铜人表面,向铜人体内灌满水,然后拿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先人们常常以此考查医官院学生的成绩。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被北宋朝廷视为国宝,两座针灸铜人一座放置宋朝的医官院,用于学医者的观摩练习,另一座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与大相国寺的宏伟建筑相呼应,被称为汴京八景之一。

    针灸铜人不仅是实用的医学模型,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但是,宋代针灸铜人自铸成后,却命运坎坷,历经沧桑,最后竟下落不明。公元1127年,宋朝为金所败,两具铜人一座被作为战利品掳到北方,另一座则流落到湖北襄阳。金军之所以看重针灸铜人,除了针灸铜人在医学领域的价值,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就是它的铜的价值。后来,南宋赵构登基后不久,有人将流落到襄阳的北宋国宝针灸铜人呈送给了南宋的朝廷。然而,针灸铜人只在南宋保留了很短的时间,就因软弱的南宋政府俱于蒙古军队的势力,于1233年无奈地转送给了蒙古军队。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铜人放置在太医院三皇庙中的神机堂内供人们观赏。据《大明一统志》载:“洪武初,铜人取入内府,图经尚存。”但此时的铜人表面已变得昏暗难辨了,最后也不知其所终。
, 百拇医药
    医学史家赞誉说:王惟一创制的针灸铜人是举世罕见、精巧绝伦的人体医学教学模型。事实上,它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医学教育本身。他是医学科学、工业技术和艺术灵感的巧妙组合,是华夏文明造就的一件奇世珍宝。今天,透过针灸铜人的发展历程,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医学中源远流长的针灸文化。

    明正统铜人今在彼得堡冬宫

    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由于天圣铜人损毁严重,明政府又重新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史称正统铜人。据专家评价,正统铜人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针灸学术价值,既体现出我国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我国针灸学的发展水平。

    正统铜人是在正统八年仿天圣铜人铸造的。此后,该铜人一直在明、清太医院供教学用,直到1900年被八国联军侵占后,被俄军掳走。关于正统铜人在清太医院珍藏的情况,文献记载非常清楚,如清光绪间御医任锡庚《太医院志》曰:“太医院署药王庙香案前立有范铜之铜人,周身之穴毕具,注以楷字,分寸不少移,较之印于书绘于图者,至详且尽,为针灸之模范,医学之仪器也。铸于明之正统年,光绪二十六年联军入北京,为俄军所有。”正统铜人现保存于彼得堡冬宫中国展厅,且属于不完全公开展出品,关于它的身世也就不言而喻了。
, 百拇医药
    乐氏家族针灸铜人来自民间

    明朝正统年之后的针灸铜人,当属明代乐家药铺精制药房用铜人,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祖传之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的历史还要长出200多年。这尊针灸铜人在同仁堂的博物馆里算是镇馆之宝了。这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重约20.6公斤,通身呈金铜色。周身上下共有穴位360多个,真可谓是“铜人虽小,百穴俱全”啊!乐氏针灸铜人的周身穴位,既有当时宫廷药典所记载的穴位,又有流行于民间医学著作的内容,也就是说,乐氏针灸铜人身上的穴位在秉承宫廷造办的基础上,还有着十分显著的民间实用意义。至今,在同仁堂博物馆里,这具针灸铜人不仅仅是作为古老的医学模型而存在,它还是同仁堂制售药品的奇异标志,在那逝去的岁月里,它曾亲眼目睹了同仁堂中医药产业的兴衰沉浮。

    针灸铜人也分男女老幼

    到了嘉靖年间,针灸学家高武考虑到针灸穴位在成人男女以及儿童身上的位置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设计铸造了男、女、儿童的针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之用。明代民间医家也有铸造,如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半跪式铜人就是约明末由民间医家所制,左侧半跪状有异于其他针灸铜人。黄铜铸成整体,体内中空。铜人是一个天真童子模样,高86.5厘米,面目神态安详;左手上举,右手下垂,右腿直立,左腿屈膝跪于柱上,赤身裸体,全身遍布几百个腧穴和经络。我有幸在2003年时,到湖北省博物馆拍到了此件铜人的全貌,当时这件铜人还放在库房里。后来再见面时,已经是2008年在首都博物馆为奥运会举办的精品展中了,当时激动的心情真是溢于言表。2010年,此件铜人曾和代表楚文化的四件瑰宝曾侯乙建鼓底座、针灸穴位铜人、饕餮纹铜鼓、太阳神石刻共同亮相世博会,在中国馆展出,可见国家以及湖北省博物馆对针灸铜人的重视。
, 百拇医药
    明信片上的“清光绪针灸铜人”

    到了清代,又有好几种针灸铜人问世。公元1742年,清政府令吴谦等编辑医学丛书《医宗金鉴》。1744年,清政府为奖励参加编辑《医宗金鉴》的主要工作人员,特铸造了20座小型针灸铜人,每人奖励针灸铜人一座及《医宗金鉴》一部。此铜人全身共有孔穴580个,高46厘米,宽22.8厘米,厚16厘米,实心,整个铜人造型虽欠匀称,但面部却“笑容可掬”,是针灸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现世上仅存一件,今藏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1902年,太医院仿明重制了一尊针灸铜人,置太医院铜神殿,史称“清光绪针灸铜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陈列着这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这具铜人也与它的前辈一样,经历了历史的动荡,1925年被移交给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又随同第三批古物南迁,移交南京博物院,并制成邮政明信片三张一组出售,供好古诸君或针灸专家存留以资参考。1958年,它又辗转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今藏国家博物馆。此尊铜人的构造别具匠心,由四、五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很方便地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铜人用厚重的青铜铸成,体内中空,全身穴名357个,共664穴,高182.6厘米,是一个大小与真人相仿的裸体塑像,体貌类似一位青年男子,端庄俊美,神态安详,上身袒裸,腰下佩带装饰,两臂自然下垂,赤足,头顶上束有一小圆发髻,圆脸,大耳下垂,眉毛修长,铜人整体散发出的慈爱、智慧的光芒无不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本文开头提到的明信片所反映的那段铜人的历史正是说的此尊铜人。

    我恍然悟出了一个答案:明信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明信片上的题材不论是美仑美奂的古代文物,或是古色古香反映历史遗韵的古代建筑,还是那独特漂亮的一道道风景,都是一首绵长的诗、动人的画,更是启迪人们心灵的大众文化艺术精品。, 百拇医药(郗效)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