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145740
历史博物馆:呦呦鹿鸣食野之蒿(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大众健康》 2011年第12期
     不久前,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中药化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中药化学家屠呦呦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消息,让我们联想到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小雅·鹿鸣》中的一段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也许是天作巧合,这位女科学家的一生,连同她的名字都与田野间的青蒿、小鹿为伴。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药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50年代抗疟:就地取材用常山

    疟疾是世界性流行病,严重危害疟区人民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0亿人生活在疟区,每年有3亿~5亿人罹患疟疾,一百多万人死于疟疾。我国就有工作人员派往非洲工作,经常被染上疟疾而回国,好了以后也要留下后遗症,可见疟疾给人类带来的折磨后患无穷。在非洲,由屠呦呦研究员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被广泛用于抗疟治疗,被誉为“神药”。当地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治疗疟疾的药物,中国传统使用的是中药常山(虎耳草科)。而17世纪在欧洲则使用的金鸡纳树皮(茜草科)。后来人们分别从中提得常山生物碱,均为含氮杂环的化合物。前者毒副作用大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