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187511
历史博物馆切脉:切而知之谓之巧(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大众健康》 2012年第4期
     “切而知之谓之巧”,古人常常用“精巧”来形容切脉,将切脉看做是中医诊断中最精巧的技术。切脉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和望诊、闻诊、问诊结合起来,合称中医的“四诊”。

    人们往往用“病家不用开口,一摸便知病情”,来形容老中医医术的高明。切脉看似简单,医生只用三个手指轻轻一按,即可断出五脏六腑的疾患,孰不知,望、闻、问、切里面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诊断知识和深奥的中医辨证思想。

    脉学始于扁鹊

    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这是毫无争议的。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就说:“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但是,切脉技术就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一样,并不是出自黄帝、神农一人之手,而是集那个时期各个医家之大成,托其名而成书的,以表示书的重要性。扁鹊的切脉技术也是传承于先人的。《左传》中就有真实的例子记载:说公元前551年,楚国的御医诊断申叔豫装病不朝,使用的就是脉诊方法。扁鹊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对病人的“四诊”运用,通过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对病人的病症作出判断。并根据病情采用针刺、热敷、服药等多种方法治疗。

    《史记》中有一个扁鹊通过脉诊决断赵简子病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晋国的大臣赵简子得了一个大病,昏迷5天不省人事,这可急坏了晋国和赵世家族的上上下下。因为晋国虽然有六个卿,但是赵简子专掌国政,大权独揽,晋国的国君只是名誉上的主子,赵简子不能上朝处理国事,晋国就会天下大乱。赵简子自昏迷之后,经过晋国的御医们的诊治,几天之后仍然毫无起色,赵简子还是神志昏糊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