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食同源”到药食两用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说到药食两用,还得从“药食同源”说起。“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在神农时代,药与食是不分的,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在唐代,有一位医家杨上善在其《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历代医家的这些总结,充分说明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比如马齿苋、橘子、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小茴香、花椒、草豆蔻、桂皮、砂仁、南瓜子、石榴、蜂蜜、罗汉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又分别具有共性,但温次于热,凉次于寒。食物的寒热温凉是根据药物(也就是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不同概括出来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35 字符。
说到药食两用,还得从“药食同源”说起。“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在神农时代,药与食是不分的,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在唐代,有一位医家杨上善在其《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历代医家的这些总结,充分说明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比如马齿苋、橘子、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小茴香、花椒、草豆蔻、桂皮、砂仁、南瓜子、石榴、蜂蜜、罗汉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又分别具有共性,但温次于热,凉次于寒。食物的寒热温凉是根据药物(也就是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不同概括出来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