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患癌:化疗还是保守?
我想,这是很多癌症老人家庭都需要做的痛苦抉择。那么,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应该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人的一生未必都能一帆风顺,有的人到了老年还遭遇罹患癌症的不幸。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人,76岁,之前身体素质还不错,但最近发现患上了中晚期直肠癌,且有扩散转移。在讨论老人的治疗方案时,老人的家属分成两派,一派坚决要化疗,认为手术后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规也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派则要保守治疗,理由是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了化疗,想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癌生存。而老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也不想化疗,想要保守治疗。
我想,这是很多癌症老人家庭都需要做的痛苦抉择。那么,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应该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不能不考虑病人的意愿
虽然医生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各种指南或者诊疗流程,但指南不是法规,它只是医生工作的参考,而不是必须遵守的教条。对于指南的使用原则,永远是尊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怎么体现个体化呢?
首先,在各种指南的内容里,从来都是对医生的临床实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充满了“原则上”、“可考虑”之类的字眼,即使是完全不考虑患者,仅以医生为主导,医生可以选择的面也还是不小的。而在治疗过程中,是不可能不去考虑患者意愿的,而且这和医生的专业思考同等重要。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生命哲学
斯隆·凯德琳癌症纪念研究中心血液学部主任Stephen Nimer说过:“病人做的选择必须与他们的生命哲学一致。”
在有些病人的眼里,生命的质量并不重要,只有生命本身才重要,不管活着有多痛苦,他都要活下去,即使面对最可怕的放疗和化疗,也毫无退缩之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尽可能长地活下去!但在有些病人看来,有尊严地活着胜过毫无质量地延长生命,为了延续生命而接受的种种痛苦的治疗,无异于对生命的折磨,他们宁可选择放弃。虽然这些病人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是,他们的生命哲学却大相径庭。
每个病人意愿的不同,远远不止表现在对生命质量的考虑,可能还包括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治疗经济成本的承受力等等。可以说,每个病人看病,都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病人常有两种心理反应
如果你觉得,医生只要摆出各种方案的利弊,把各种方案治愈率、生存率的数字都告诉病人,由病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选择就好了,那想法又太简单了。杨德昌的《麻将》里有这么一段台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
其实,很多时候病人在选择或者放弃某个诊疗方案时,并不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是出于对于生命长度和质量之间的考量,而实际上更多的,是病人自己可能也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图/CFP
很多病人在得知自己患有某种重病的时候,如同五雷轰顶;这时候,医生再摆出一大堆的治疗方案,他们可能就会完全没了主意。
病人比较常见的心理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担心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或者新的问题,这是病人不肯接受某种治疗的常见原因。人们在面临变化不定的考验时,总是会把着眼点放在明确的事情上。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而某种治疗方案所带来的可能不良后果却往往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癌症的化疗会有严重的副作用,过程也是痛苦的,于是,病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放弃可能获益的机会。
还有一种是对于目前面对的痛苦过于焦虑,身体上的强烈不适感已经击溃了病人的理智,在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病人会选择可以快速缓解目前状况的方案,但这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分娩时的疼痛可以对人的意志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产妇被分娩的阵痛折磨得失去了理智,和平时相比好像变了一个人。面对这样痛苦的折磨,就有不少人会要求行剖宫产手术来结束分娩——这就是一种非理性选择了。虽然剖宫产手术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手术了,但是既然是手术,就有它的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要有手术指征才可以去做,就是说要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能手术,而分娩时的疼痛不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不能因为怕痛而进行手术。因为分娩的阵痛只是身体的不适感,而手术带来的创伤却是对机体明确的损伤。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回到我们的问题,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应该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当老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而且还是中晚期癌症的时候,心里上往往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迷失,理不清自己实际想要什么,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有人帮忙理清一下思路,这个人最好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各种方案的利弊,各种概率数字,还要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况,帮助病人认清自己实际面临和将要面临什么,真正想要什么,从专业和理性的角度给出医生的建议。
如果老人的选择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就请尊重他的选择。 (田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