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智慧:尽性至命之学
王阳明曾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生死观,是人的根本观念,也是生命伦理学的根本问题。面对死亡,你可能感到恐惧;但是无论怎样,生死是我们总要面对的东西。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地看待生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我们对于生和死的一系列固有看法受到挑战时,是否应有所改变?本期我刊就此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沈铭贤教授。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
记者:沈教授您好。作为一个哲学家,您是否可以谈一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怎样面对死亡、理解死亡?
沈铭贤:具体到生死问题,这里我不想讲一些空话、大话。生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我们总是要面对死亡:无论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或是亲戚、朋友当中。如果人类已存在5万年的话,我们有850亿的人口已经不存在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治疗疾病,或是提高人口寿命,都是可以的,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消灭死亡、对抗死亡。这大概也是从哲学层面的一种思考。
记者:谈论死亡时,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很害怕、很恐惧;我们国家的葬礼相较于西方,也要显得相对沉重、悲痛。为什么我们对于死亡会觉得难以接受?
沈铭贤: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很自然的。这是因为,首先,从自然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死亡必定要经历一些很痛苦的、或是疾病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很艰难。其次,从社会的角度看,人还是一种社会的存在。在社会当中,最重要的是亲情关系。我们身边的家族、亲人去世,必定会引起很多痛苦、悲伤、畏惧。清明节来了,大家要怀念故人、祖先,也是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传统生死观无需颠覆
记者:也就是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48 字符。
生死观,是人的根本观念,也是生命伦理学的根本问题。面对死亡,你可能感到恐惧;但是无论怎样,生死是我们总要面对的东西。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地看待生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我们对于生和死的一系列固有看法受到挑战时,是否应有所改变?本期我刊就此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沈铭贤教授。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
记者:沈教授您好。作为一个哲学家,您是否可以谈一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怎样面对死亡、理解死亡?
沈铭贤:具体到生死问题,这里我不想讲一些空话、大话。生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我们总是要面对死亡:无论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或是亲戚、朋友当中。如果人类已存在5万年的话,我们有850亿的人口已经不存在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治疗疾病,或是提高人口寿命,都是可以的,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消灭死亡、对抗死亡。这大概也是从哲学层面的一种思考。
记者:谈论死亡时,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很害怕、很恐惧;我们国家的葬礼相较于西方,也要显得相对沉重、悲痛。为什么我们对于死亡会觉得难以接受?
沈铭贤: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很自然的。这是因为,首先,从自然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死亡必定要经历一些很痛苦的、或是疾病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很艰难。其次,从社会的角度看,人还是一种社会的存在。在社会当中,最重要的是亲情关系。我们身边的家族、亲人去世,必定会引起很多痛苦、悲伤、畏惧。清明节来了,大家要怀念故人、祖先,也是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传统生死观无需颠覆
记者:也就是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