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8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27078
接纳你的“问题孩子"(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日 《大众健康》2018年第6期
接纳你的“问题孩子"
接纳你的“问题孩子"

     对孩子真正的接纳是,视“问题的孩子”作正常,视“孩子的问题”为困难。

    1上个月的教育心理分享会,现场有个爸爸提问。他连问几个问题,最后一个是:“我儿子就是不爱学习,怎么才能让他有学习兴趣?”

    他坐下后,我问他一句话:“你对工作有兴趣吗?”

    哄堂大笑。

    我们对工作有兴趣吗?我们爱工作吗?

    大多数人当工作是个饭碗,谈何兴趣,就算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热爱也没什么关系——成人不爱工作,很正常。

    但孩子爱学习,仿佛天经地义。

    孩子不爱学习,简直不能接纳。

    还是在现场,一位妈妈提问,说自己的女儿不愿举手发言。

    每次老师喊她回答问题,她都一声不吭。孩子其实知道答案,在家全会,当众却说不出来,自己也懊恼得哭。为此,妈妈想了很多办法,帮孩子练习,各种讨论,就是不见效。

    我注意到她中间说了一句话:“我尽量不批评孩子……但她不能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做错……”

    解答时,我先肯定了她的耐心,跟着指出:她没有接纳孩子。

    她十分不解,说自己明明很接纳,一直尽量不去责怪,而是不断鼓励。

    我问她,“但她不能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做错”这句话是否意味着,不能接受孩子多次做错?那么,我们自己有没有多次做错,但始终难以改变的问题?

    她沉默了。

    周围听众纷纷说:这还是没真正接纳。

    孩子不爱学习,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

    看起来,孩子有问题。

    实质上,孩子很正常。

    你我不是这样么?

    人不是这样么?

    不接纳孩子的“正常”,教育一定失败。

    并非我武断,这是无数家长的亲身验证。

    2林恳上小学,第一次测验,听写拼音。

    放学回家,一进门,小人哭丧着脸:“妈妈,我拼音考了35分。”

    我的心一沉。

    咨询累了一天,到晚想清静些,来这么个坏消息。

    林恳幼儿园里没学拼音,也没上过拼音幼小衔接班,零基础进入一年级。人生中的第一个分数,得个35。

    这个35,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今后的学习状态,甚至影响他的自我概念——这些,比我的心情更要紧。

    一秒钟调整自己。

    “35分好啊——100减35等于多少?”

    他想想:“65。”

    “那你还有65分的空间可以提高!”

    小脸阴转晴,“对啊!”

    “我们来研究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林恳爹在外应酬,我晚上还有案头工作,但此刻,我知道,要耐住性子处理。

    我和林恳,拿出语文书认真讨论(我同时兼顾忙自己的工作,不然来不及)。一番研究,我发现,听写时,他不会分辨声母和韵母。

    找出问题所在,我给林恳听写了三遍。第一遍按照顺序,他错了一个,再次分析。第二、第三遍,打乱顺序,他一个没错。

    小家伙很兴奋,他找回了自信,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获得了克服困难的成就感。

    我呢,我庆幸急性子的林恳爹不在家。

    我还庆幸,我曾经是个“学弱”。

    我像林恳这么大,日常得到的评语如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粗心、写作业拖拉……

    问题孩子代言人。

    生自书香门第的我,有个学霸妈妈。她其实很惯我,但不能接受我是个学弱,除了态度言语中无孔不入的否定,还有就是经常恨得哭(每周都哭,周末全家批斗),急了还撕过两回我的书——记忆中,我万念俱灰,大半夜的拿透明胶帶一页一页粘回去,生怕第二天被老师同学发现。

    不接纳我的妈妈,得到了令她失望的孩子。

    不被接纳的我,长成了令自己失望的自我。

    人生滑稽而辛酸。

    最终,我也成了妈妈。

    因为自己的伤,我知道孩子的苦;因为目睹更多人的伤,我知道成长的苦。我知道,因为被看做“有问题”,一个人会长到多么扭曲。

    而我的孩子,很正常。

    我接纳了林恳和他的35分。

    我努力维护他的自尊、自信——一个人自我概念的核心。

    这正是父母最该保护的。

    你想破坏,不要太容易。

    只要说一句:“你怎么考这么差!”

    3说回前面的第一个故事。

    这个爸爸,不接受孩子没学习兴趣,不爱学习。他认为不对,要纠正。

    在我看来,爱学习(特指学校学业),产生学习兴趣,本来就很难。

    我认为这正常,要改善。

    人类生来具备学习能力,学走路,学说话,从来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我们是怎么学会的?

    在父母的欣喜中学会的。

    不是在谴责和压力中学会的。

    为什么面对学校的学业,很少有孩子一开始就有兴趣、有热情?

    因为伴随学习而来的,是批评,是分数(价值评价体系),是父母有条件的爱(不接纳)。

    我不知道,该如何对一件充满了压力和挫败感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果你希望孩子爱学习,你就要明白,爱学习“爱”的是什么?

    如果你希望孩子产生学习兴趣,你就要研究,兴趣为何而生? (朱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