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2010
编号:13804252
黏妈妈的宝宝,怎么对付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日 《大众健康》 202010
    


    黄黄今年已经3岁了,特别爱黏妈妈,吃喝玩乐都要有妈妈陪伴,跟妈妈分开就会哭。爸爸也想跟黄黄玩耍,但黄黄就要妈妈,折腾得妈妈没有一点自主空间,感觉很是心累。一想到将来上幼儿园,爸爸妈妈更是心急如焚。黄黄究竟是怎么了?

    宝宝黏人其实是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而这种依恋对于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宝宝在婴儿时期是否跟妈妈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到宝宝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际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等。

    1岁半之前,孩子日常的吃喝拉撒都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在这个阶段,如果宝宝能够得到充分的爱护,日常的哭闹、喜悦等情绪能够得到父母的热情回应,就能获得安全感。这会让宝宝拥有更多的勇气,愿意探索新事物,敢于和陌生人沟通。

    

黏妈妈其实是渴求安定



    孩子出生后,心理上依然觉得跟妈妈是一体的,是共生的关系。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摆脱父母的束缚,独自进行活动。但是,有些孩子可能在度过第一叛逆期时出现了延迟的表现,也就是拒绝分离。这种现象的外在表现就是黏人。

    家长一定要清楚的是,孩子不是黏妈妈,而是渴求安定的感觉。这种安定的感觉会传递给孩子一种认知:“妈妈跟我是一体的,我是被妈妈需要的,我是可以被爱的。”

    如果在0~3岁这个阶段,各种因素打破了孩子内在的安定感,会怎么样呢?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原始自我认知:“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被抛弃的。”这种被抛弃感会一直伴随着孩子,进而导致孩子的自卑感和无助感。久而久之,这些感觉会逐渐让孩子成为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既是生存需要,也是心理需要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幼儿一出生便开始学习与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即妈妈建立联结。妈妈不仅满足其生存需要,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 恒河猴实验”,对于父母养育孩子有着重要的启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孩子是如此渴望与母亲的联结,就像3岁的黄黄那样,难以接受与母亲的分离。黄黄的黏人本质上是渴望母亲的存在,带给他安定和认可。

    

帮助孩子学会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力,即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包括恋爱中的亲密关系,也包括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等。爱情就是一种最常见的亲密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指出,孩子早年与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其实是孩子未来爱情的模板。

    孩子与所有亲密对象互动的能力与模式,都是从早年与父母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学来的。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未来拥有亲密的爱情和友情,那就抓住孩子0~3岁的机会,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下点功夫吧。

    亲密力有两个维度, 一个是吸引性,即双方相互吸引的倾向;另一种是排斥性,即排斥对方的表现,心理学还称为“界限感”。所谓孩子黏人,就是孩子的吸引性对上了妈妈的排斥性,矛盾才随之而来。这其实是很好的机会,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处理孩子的黏人情况,来达到训练孩子亲密力的目的。

    

你家宝宝是哪种黏人的宝宝



    孩子黏人的模式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约占70%

    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回避型:约占20%。

    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跟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通常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反抗型:约占10%

    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三种类型的依恋并无好坏之分,也不是父母做错了才出现这些不安型的依恋,可能更多是受到基因遗传的先天影响。

    父母都要时刻谨记:互动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孩子行为的回应,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父母情绪稳定,才能带給孩子更安定的感觉。

    

4种训练方法,让孩子独立不黏人



    第一招:接纳并回应孩子的感受。

    对于孩子的黏人,父母要做出积极的反馈。

    第二招:只满足一半,跟孩子进行博弈。

    对于孩子的要求给予有限满足,可以先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沟通。

    第三招:增加孩子与爸爸的互动,把黏性转移。

    父亲的参与对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孩子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

    建立“独立笔记本”,对于孩子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添加小旗。累计到一定数目,给与孩子实物奖励或满足孩子一个愿望。

    知道孩子黏人的真相后,父母请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幸福的童年。, 百拇医药(于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