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晚晴》 > 2014年第5期
编号:900802
陈伟华:父亲陈云是我成长的良师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25日 晚晴 2014年第5期
     余玮

    一次严厉的责备

    小时候,陈伟华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长大后当人民教师,她曾多次在作文中把当教师作为自己的志愿。当年,在中国公映的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她百看不厌。她喜欢这部电影,喜欢瓦尔瓦拉,喜欢当老师。

    “文革”时,陈云受到冲击,妻子于若木独自一人去了湖南的“五七干校”,哥哥、姐姐、妹妹也先后被学校和单位分配到了外地,只有陈伟华和上初中的弟弟留在了北京。1966年,陈伟华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念完高中,正要考大学时,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于是毕业后又在校参加“文革”中一些所谓活动。当时,她的父亲陈云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帽子。

    1968年,同学们陆继奔赴工作岗位时,陈伟华同样面临寻找自己的路。好不容易她才被预分配到丰台区的一所学校工作,可那里的干部在调阅学生档案时,发现陈伟华就是主张“包产到户”的陈云的女儿,于是只好表示遗憾,不敢接受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后来,陈伟华几经努力才被分配到北京怀柔县当乡村小学教师。

    怀柔,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区。陈伟华自然想走一回运,分到条件稍好一些的平原地区。当教师本是陈伟华从小的愿望,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是在自己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发生的。

    此时的陈云不仅承受着政治上的巨大压力,还要尽长辈之责,引导子女们正确面对现实,接受各种考验。在帮助陈伟华收拾行装时,陈云谆谆嘱咐她要做好到边远山区学校工作的思想准备,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乡亲们、同事们打成一片,绝不能搞特殊化。

    到怀柔后,陈伟华被分配到长城脚下的辛营公社。那里的小学,教室里桌椅破旧不堪,窗子没有玻璃,糊的是黄不黄白不白的纸。黑板是用灰抹成的,用得久了,黑颜色剥落,白花花的。

    第一次走上讲台时,陈伟华教的是“两级复式”班,即同堂教两伙儿不同年级的孩子。看着下面坐着年岁不一的农村孩子,个个睁着好奇的眼睛在打量着她,她竟一时不知所措:“我讲什么呀?!”这声音虽轻,孩子们还是听见了,他们咧开嘴乐了,陈伟华的心轻松了。

    不过,很快,新鲜劲过去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