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晚晴》 > 2016年第8期
编号:897966
在革命的大熔炉中历练成长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4日 晚晴 2016年第8期
     戴腾

    回顾我半个多世纪的军旅生涯,就是弘扬我党我军敢打必胜、艰苦奋斗、联系群众、自强不息的优良革命传统,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培养教育下,逐步锤炼成长的历程。

    艰苦环境上“军大”

    194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人称刘邓大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解放我的家乡福建省浦城县。不久,二野军事政治大学来我家乡招生,我踊跃报名并有幸被录取。

    1949年6月9日,浦城县被录取的学员,由驻守该县的解放军特派3辆敞篷军车送至设在江西省玉山县的二野军大五分校四大队学习。在乘车行军途中,我们这群天真的男女小青年,满脑子想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军大也会同别的地方大学那样,有美丽的校园、宽敞的教室、知识渊博的教授、良好的设备和生活设施吧?可是到达玉山校址一看,种种幻想破灭了:学校不分班级,而是按部队编制换个名称,设大队、中队,分驻在庙宇、祠堂等场所,既没有教室,也没有桌椅、黑板,甚至连睡的也是用稻草铺垫的,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大地铺上,解放军干部就是我们的老师。眼见此景,一些学员的思想波动起来,有的说:“背包作凳,膝盖当桌,挎包装书,这是什么大学?”有的暗自盘算:干脆“打道回府”再上我的高中。我因家境贫寒,念了初中,无力再升学,心想能免费上军校,就是万幸了!环境虽差,但我情绪高,表现好。不久,领导便任我为分队长。

    军大是战争时期部队办的大学,按照延安抗大教育方针办校,对学员进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革命人生观教育。我们到校后的第一课就是劳动,在干部带领下,动手抬石搬砖砌床铺。当时没有教室,一二百名学员有时就挤在一个打扫出来的马厩里面听老师上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