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晚晴》 > 2016年第10期
编号:897725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6日 晚晴 2016年第10期
扎西,家乡,病人
     田甜++彭宏高++肖准

    半个世纪前,北大医院的青年医生杨文钦为了一句“改变家乡山区缺医少药面貌”的誓言,带着在北京友谊医院工作的藏族妻子扎西志玛,辞别北京,扎根湖南新晃侗乡。

    如今,夫妇俩已经80多岁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第一线,他们的精湛医术和医德美名在湘黔边界的侗家村寨中口口相传,被尊为“侗乡大医”。

    外科门诊,两张老办公桌,两位穿着白大褂的银发老人。杨文钦正在给病人检查,动作比年轻人缓慢一些,但却十分熟练、仔细,扎西志玛坐在他对面,带着老花镜,静静地登记着病患信息。这样的画面,让医院显得格外祥和、宁静与温暖。

    亲历家乡缺医少药,侗家小伙立志学医

    杨文钦出生在新晃侗族自治县科赖村一个农民家庭,是个地地道道的侗家孩子。

    时光倒回到60多年前。1952年,20岁的他品学兼优,作为民族地区干部培养人选,被保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附中学习。老师们教他,民族地区要靠自己的腿走路,要有自己的人才,学成后要好好回去建设家乡。他把老师的话记在了心里,常常思索应该为家乡做些什么。

    从小,杨文钦就经历家乡缺医少药带来的生离死别。由于没有医疗设施,乡里乡亲得了病,常常连是什么病都不知道,只能等死。他的母亲得了病,只能“冲傩”、“拜龙”,求老天保佑;他的两个弟弟和邻居家的两个小女孩,因为痢疾病死了;他的一个表弟得了急性阑尾炎无处医治,活活痛死了……在杨文钦心里,暗暗许下了心愿,要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局面。

    高考前夕,学校打算让他学理工科,他知道后很着急,找到预科班的老师,讲了自己的经历。老师遂了他的心愿,把他调整到了学校医学预科班,保送到了北京医科大学。

    相爱的侗家小伙与藏族姑娘,毕业双双留京

    转到医学预科班,杨文钦不仅实现了学医的愿望,也遇见了他相知相守六十载的伴侣——扎西志玛。

    扎西志玛也是地方选送上来的民族生,她来自《康定情歌》的故乡——四川康定,像是歌里走出来的姑娘,扎着两条长辫子,一双大眼睛总是弯弯地含着笑,仿佛会说话。

    杨文钦是班里的尖子生,扎西志玛学习上遇到难题,常向杨文钦请教,后来在北京医科大学,两个人又分在了同一个班、同一个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