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晚晴》 > 2018年第6期
编号:891366
汪品先:深海守望者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23日 晚晴 2018年第6期
     张建松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众人關切的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稳步爬上扶梯,登上了不满周岁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缓缓驶向海底的沉积珊瑚礁,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最大下潜深度1410米。

    这位耄耋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一位82岁高龄、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科学大家。

    走出载人舱,汪品先精神饱满,笑容满面。他介绍说:“今天下潜的西沙海区获得了重要发现。深潜器刚到海底,就发现了以管状蠕虫和贻贝为主体的冷泉生物群。此后又在玄武岩区,发现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绵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堪称西沙深海的‘冷水珊瑚林。这非常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20多年来,这是我第4次南海科考航次,都是进行国际前沿研究。但前3次都乘坐外国的船,这次乘坐我国自己的船、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亲眼观察到南海的海底,真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感到骄傲。这趟海底的旅程,真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我刚从仙境回来。”汪品先说。
, http://www.100md.com
    事实上,深海对科考队员们并不友善:海况恶劣时,要克服剧烈颠簸驾驶潜水器下潜,甚至得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自己“挤”住,防止乱滚;潜水器下潜期间,为了节约能源,舱内不开灯,舱外漆黑一片,尤为考验人的心理素质;此外,下潜一次,人力、财力都消耗巨大。因此,科考队员水下作业时争分夺秒地工作,基本没有时间休息,要么是在一个作业点作业,要么是在寻找下一个作业点作业的路上。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谈及自己在众人眼中的深潜壮举,汪品先说。

    “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这位82岁的科学大家拒绝了船上所有的特殊待遇。一日三餐,他像所有的考察队员一样,在船上爬上爬下;在风浪的颠簸中,依然坐在电脑前工作,就像在陆地上一样,惜时如金。

    他还像孩子一样毫不忌讳地谈论着健康与生死。船医给他量血压,他得意地说:“看,我的血压像小伙子一样棒,不过是靠药物控制的。”去年底,他查出了前列腺癌,医生的保守治疗方法,控制了病变指标。这次上船,他仅带了一支皮下注射的针剂。
, 百拇医药
    “到了我们这把年龄,都是排着队等着‘走的,有的人还要来插队。”汪品先幽默地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我国的海洋事业迎来了最好时机,许多我年轻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到了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怎能不抓紧宝贵的时间?”

    “特别幸运晚年我还能做很多事!”

    实际上,汪品先的第一次南海科考1999年才成行,那时的他已经63岁,作为首席科学家指挥领衔整个科考团队。那次任务出发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那个年代,除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深海科考还要面临技术设备失灵等多重问题,可以说是动一发则牵全身。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品先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果。

    大洋钻探是国际合作项目,钻探船是美国的,船长到船员大多是美国人。令汪品先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当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船长下令升起中国国旗时的场景。这个意义已经远超科学的范畴,让励志“通过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为国家重新在海洋找回自信”的汪品先激情澎湃。

    “特别幸运晚年我还能做很多事!”汪品先如今不但参与一线工作,还在一线教学。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在年轻人中激起广泛的科学情怀,能够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

    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汪品先,经历过人生的无数风浪。他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一样,都有着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唯一不同的是,汪品先对于大海有更多深情的守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