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晚晴》 > 2019年第11期
编号:890006
梁衡:为文铸魂的新闻人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3日 晚晴 2019年第11期
     操凤琴

    梁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他说∶“在外人眼里,记者常是一个让人眼热、羡慕的职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新闻是一种最讲责任、最能吃苦,也最有风险的职业。平时甘为孺子牛,国有难时拍案起。这就是新闻人。”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一手“挖”出了四位全国人大代表
, 百拇医药
    梁衡从25岁开始,两度当记者,先在内蒙古日报,中间在山西省委工作四年,后又为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一直干到41岁。这两次记者生涯,都是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层,却写出不少好新闻。

    他说,初当记者时,总有一种新鲜感和自豪感,仿佛周围的人物、事件都由我的笔尖来调遣,但再当下去,就渐渐觉得相反,是这些人物、事件在牵着他的笔尖。有些人他不写出来就寝食不安。他说:“有些事我写着写着心就发抖。几乎凡是我写过的正面人物都成了我的朋友,是他们教育了我,帮助了我,成就了我。我觉得自己在多年的记者生涯之后由天真变得实在,由浮躁变得深沉。”

    1985年,梁衡在北京进修学习,那一年,开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有四位全国人大代表来看他。这四位代表,都是梁衡挖掘出来的新闻人物,有军工厂的工程师,有种枣树的土专家,他们被梁衡报道成名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的后来还当上全国人大常委會委员。

    而梁衡所在的山西省,经济、科研和教育水平在全国都处于下游,是没有新闻的角落,就如杜导正所说“打仗时处于不利地形”。但梁衡“土疙瘩里刨食”,一手“挖”出了四位全国人大代表,为隐者立传,为无名者传名。
, 百拇医药
    记者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

    有人曾当面请教梁衡:您的新闻生涯如此精彩,有什么秘诀?

    他说:写稿要“三点一线”。上面在抓什么、下面老百姓在想什么,你这个记者发现了什么,这三点能成一线,稿子就百发百中了。这里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还要接地气。记者不能天马行空,由着性子写;也不能一味跟风,没有自己的思想。

    说到敬业精神,梁衡有一句名言:“记者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采访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对收获的贪婪,便会平庸终生,一无所获。

    梁衡在基层做记者时写植树节植树这种常规新闻,取的标题也与众不同,满溢诗情:《东一株西一株积木成林,今一棵明一棵坚持有益》。某县公路两边栽树多,梁衡一篇300来字的新闻:《路旁就是储蓄所,一步一辆自行车——某县公路林储材百万方价值两个亿》,竟然获得“全国林业好新闻奖”,很大原因是标题跳出了例行公事写报道,把心融进来,首先想到的是这些树木为老百姓、为当地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好处,提笔未成文,自己先激动了。哪个评委不赞赏这样的记者?不给这样的文章投票呢?
, 百拇医药
    为文不酸,为人不弯

    怎么才能当一个不平庸的好记者呢?梁衡说:是记者就要是学者。学问能拉开记者的档次。一个记者,当他只是一名“记者”时,他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一个学者型的记者,不只是传递消息而是研究问题,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中年之后当他要改行,他要起飞,学问便是他飞行的翅膀。

    中年之后的梁衡,从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调到新成立的新闻出版署工作,先后担任报刊司司长和副署长,从一线新闻人“改行”为全国新闻报刊行业的管理者。尽管身在官位,他却不说官话空话,不说正确的废话,他忧心为政,真情为文,一生不改赤子性情。

    正如他在通讯《佩莱斯王宫记》一文中说:“权力再大,也将随生命而止。可是当他趁有权之时,选择做一点国家民族永远记住的事,这权力便转变成了永久的荣誉。”

    担任副署长时,有一年,署里筹了六大卡车冬衣,梁衡带队送往贫困地区。12月寒风起,该贫困地区的地方官进京来看他,他问起冬衣的事,这位官员说:冬衣还放在仓库里,等着春节“送温暖”。他大怒,不顾“高官形象”,也不管自己与对方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指着这地方官的鼻子斥责:“你怎么知道自己早早穿上棉衣,先把自己的身子温暖了呢?!”地方官哑口无言。
, 百拇医药
    在新闻出版署工作期间,某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到他办公室,送来一本装帧极其精美的大书请他“指正”,有半个茶几大小(事后称重,24斤)。本以为能讨得这位出版高官的欢心,梁衡却大怒:花这么多钱、搞得这么豪华,浪费纸张要砍掉多少棵树!

    2000年,梁衡从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岗位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签完大样才能下班,而白天又常有会议或活动,24小时连轴转是常态。

    梁衡熬身体,熬意志,熬思想。但就在这种“煎熬”中,熬炼出许多好文章。身在新闻界高位,他依然做淘金的苦力。在年复一年的苦活中,他淘出一座座精神的金矿:他的笔下既有普通女教师、护山老者、养猪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也有瞿秋白、张闻天、辛弃疾、李清照、居里夫人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他从早期的山水散文,到人物散文,再到政治大散文、时评杂文,创作高峰接着一个高峰。

    他说:“我本没有写杂文的打算。我的主业是新闻,副业是散文。但因做记者接触社会,所见甚杂;后来在官场,阅人更多,遇事愈杂。看多了就不能不想,有想法就不能不说。”他的诸多文章,让政治有了美感,让观点有了灵魂。他说:“为文不酸,为人不弯,才是真文人。”

    梁衡说,在“命运”这个大算盘上,人只是一颗算珠,自己无法掌控;但在“生命”这架小算盘上,人就是自己的主人。他还说,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他用一生,做到了。(来源:《中国记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