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晚晴》 > 2021年第5期
编号:117628
追光逐亮——照明用具简史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24日 晚晴 2021年第5期
灯芯,灯具,油脂
     观攲室

    在中国文化中,“灯”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照明工具,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和符号,成为一种象征和隐喻。说起照明用具的发展历程,历史可就长了。

    “炬”

    自从几十万年前人类能够使用、制造火源之后,用火照明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最初,人类在住所中特定的地方燃起火堆,这个地方被称为“火塘”。火塘可照明、可取暖、可炊煮,可谓一物多用,但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不能移动。于是,为了方便,先民晚上外出时会手执燃烧的木棒,这就是人类最早的便携式照明器具“炬”。

    《說文解字》记载:“苣,束苇烧。从艸,巨声。俗字作炬。”

    “炬”最开始写作“苣”,本义为用草秆扎成的火把,经过不断演变,“苣”字逐渐借为蔬菜名,人们便另造“炬”来表示火把之义,强调燃烧照明的用途。另外,“炬”也被称为“松明”,这是因为古人时常通过燃烧松枝来照明。松枝含油脂较多,燃烧时间更加持久,油烟也相对较少。

    “炬”是最早与热源分家、专门用来照明的用具。中华文明是最早使用火把照明的文明之一,在宁夏海原新石器时期的洞窟遗址里,就发现了松枝火把遗存。

    “炬”虽然可手持移动,但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需要占用一只手,而且燃烧太猛烈,持续时间又短,需要频繁更换,古人需要更方便、更好用的照明工具,于是,“灯”应运而生。

    豆形灯

    商代时,古人开始使用点燃动物油脂的灯具。那时的灯结构非常简单,在贝壳或石碗里加上一点动物油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