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晚晴》 > 2021年第11期
编号:117156
“打”字背后的江湖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2月3日 晚晴 2021年第11期
谓之,用法,含义,触事皆谓之“打”,“打”开方式确实多
     文 念 缓

    触事皆谓之“打”

    “打”字现字形的最早用例是东汉王延寿的《梦赋》:“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广雅》则最早收录此字形,《广雅·释诂三》记载:“打。击也。”又《释言》:“打,掊也。”意思是,“打”的含义是用手或器物撞击物体。

    魏晋以前的文献中很少见到“打”字,中古文献中“打”字出现的频率很低,而且范围也往往多见于口语性较强的译经、歌谣、对话中,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色彩。在组合关系上,“打”也常常与新兴的句法形式相结合。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发现,“打”字不仅方便口语表达,还特别容易组合,怎么说都通畅,简单来说,用“打”作动词,着实好用。顶着这层“好处”,“打”很快成了新兴的口语词,出现在各种新式表达里。比方,北魏时期《贤愚经》的汉译本里的“今当打汝前两牙折”,“打”字便有了打碎、打坏的意思。

    另外,据相关统计,至少在南朝宋齐时,“打”在口语中已取得“打击”义场中语词的上位词地位,上古的习惯搭配“击鼓”也逐渐被“打鼓”取而代之。

    如果说魏晋之前,人们用“打”算是小试牛刀,那么到了隋唐,人们对“打”算是开足了脑洞。现在所说的打渔,在唐代时就已使用,《酉阳杂俎》写道:“温会在江州,与宾客看打鱼,渔子一人忽上岸狂走。”还有“打纱”“打草头”一类的用法,让打和浣洗、吃食等生活场景慢慢联系起来。最有意思的当数《敦煌变文集》里的记载,“师强打精神,奏其王曰……”这般“强打精神”的用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