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老年保健》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1094911
人生“后中年期”的迷失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日 《中老年保健》 2005年第11期
     今年4月10日,我国著名的文化人陈逸飞倒在拍摄电影的片场,送医院而不治。医生的诊断是:由于肝硬化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这天离他60岁的生日仅差四天。圈内的人知道,他是积劳积忧,“壮志未酬身先死”。

    陈先生不仅是著名画家、导演,而且全方位进军与视觉相关的行业,还是模特公司的老板、服装设计师、出版策划人、系列时尚用品的投资人,林林总总,承担的都是决策者和执行人的重任。

    59岁,年纪已不轻。不论按何种年龄划分,即使按联合国最“先进”的年龄分界65岁才算老年,59这个年龄也算是“后中年期”了。

    倒在“后中年期”的精英已经不少。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高科技园区工作的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北京市人口的平均寿命低将近20岁,只有53岁。

    这个年龄段的人,处在一个极突出的矛盾之中:事业、财富、权力都在上升,甚至处于巅峰,但内里的健康却在不可阻挡地下降。他们的“事业曲线”与“生命(健康)曲线”成了剪刀差。“后中年期”的人仍在气盛之年,羞于承认身体的衰退。积累的财富、骑虎难下的盛名又是一股巨大的异化力量,犹如那双在舞台上拼命旋转停不下来的“红舞鞋”,使人在旋转中迷失了自我,直至累倒。

    处于“后中年期”的人们十分有必要从迷失中警醒。要使生命坐标上的两条曲线并行不悖,关键词是“积极退隐”。何谓“积极退隐”?一是修正人生目标,把“旋转”的加速度降下来,人不再拼命,“业”不再扩张;二是物色和培养接班人,让自己淡出江湖、逐渐卸下重任,好去品味下一阶段的“另一种人生”。这个话题内容太丰富,在此不赘述。

    笔者从陈逸飞之死,引入“后中年期”的概念,要义是指出“后中年期”的人,社会对他们的“教化”即社会化的教育实在太少了。人类社会有对幼儿、青少年的“入世”教育,对进入社会后的人们的各类励志和职业的教育,但对处于“后中年期”的人们如何慢慢地、积极地“出世”,却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一个人要领悟“淡出”为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生真谛,完全靠个人的认识水平。笔者由此而呼吁社会齐来关注这些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不要作为新闻在爆炒一阵“×××英年早逝”后又归于沉寂。期待用社会化的教育来帮助他们,从而减少“后中年期”的迷失和悲剧,乃是本文的正议。, 百拇医药(杨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