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享闲暇
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天。这就是说,每一个人被上苍赋予一生的时间,带着自己的“特有时间”走完人生的周期。这样地看待生命,无疑是一个新角度:即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他使用时间的水平,或者说,不同的人生体现的是使用时间的水平不同而已。怎样使用一生的时间是世间最大、最大的艺术。
老年人使用时间应该不同于年龄较小的人。根本的不同,在于不应再用“谋生的尺度”看待时间。一个人步入社会,需要谋划生计,结婚生子,养家糊口,追求功利,积三四十年的努力,方能够逐渐淡出江湖。有的人甚至在退了休之后,还需要用一段时间继续谋生。但是,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他必须放弃谋生的时间观。
“谋生时间观”有着巨大的惯性。譬如,有的老年人失眠,原因是他们仍在与时钟赛跑。夜里醒来总在看钟,提醒自己“现在已经很晚了,赶快睡吧”,造成无形的紧张心理,不管明天有事没事,他都在继续一种习惯:明天必须几点钟起床。正确的方法是:无论夜间何时醒来,都全然不问是什么时间,上完厕所后倒头再睡,睡够了,才起身,缺多少觉就补多少,以自己的感觉为准。不跟着时钟告示的那个时间走,而是跟着身体里的那个钟,如此养成习惯。
放弃谋生的时间观,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时间观来代替呢?笔者认为,老年人应该树立“闲暇时间观”。闲暇不等于懒惰和懈怠。很多人习惯于“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以为不上班了,就是没事干了,于是随意挥霍时间。懒惰和懈怠是人性中固有的消极状态,“懒得去干什么”。闲暇却是一种主动,在放松的状态下“工作”,这样的兴趣只会发生于内心。笔者有一个朋友一生设计了很多的桥梁,都是工程上的精品,他在退休后走进了数学的天地。他说从小喜欢数学,现在闲暇下来,正好到数学的海洋中畅游。他后来的研究做到了数学中偏重于哲学的层面。
闲暇不同于放假。放假是临时的休憩,是工作劳累之后的调整,是为了重新投入工作。一句话,它还是谋生的手段。而老者的闲暇是一种升华,不论做什么,都不再是为了一个世俗的目的,而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是回归,是自然,是体验心的喜悦。人的真知灼见和感悟,往往产生于闲暇之时。当心灵静静开放的时刻,认识主客观两个世界才真正开始了,这在年纪轻时却难以做到。
老年人所有的时间都可由自己自由支配,这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如何利用这笔财富使自己得到幸福和长寿,就是使用时间的观念和艺术问题。不懂得闲暇,就缺少了人生中更高层次的生活能力。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圣人说:“人若只是人,便不能够过这种生活,唯有某种神性居存在他身上时方才有可能。”人皆有神性(中国人讲与生俱来的元神),只是被谋生的岁月之重负压抑了。, http://www.100md.com(杨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