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老年保健》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121856
中国的国粹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中老年保健》 2011年第6期
     民国时期的北京流行过这样一句话:一手好字,两口二黄,说的是文人在外时显示自己身份和品位的一种体现方式。一手好字即是书法,而这两口二黄则是说能哼上几句京剧。京剧唱腔调式以西皮、二黄为主。清光绪年间变法维新人士梁启超曾写过“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世纪响如雷”的诗句,谭鑫培是京剧老生的一代宗师,同样写他的诗句还有“国之兴亡谁管得,满城争唱叫天儿”。这些足见当时京剧影响之深。

    在清朝初年,北京的昆曲、高腔、梆子腔呈三足鼎立的态势,相互争胜,在这过程当中各种声腔又相互融合、渗透,逐渐形成新的艺术程式。清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清高宗乾隆帝八十大寿,为给皇帝祝寿,由高朗亭应征率安庆班进京献艺,后更名为三庆班。此次进京演出便轰动京师,随即“四喜”“和”“春台”等徽班也相继进京,逐渐形成四大徽班誉满京城的盛况。四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说法。轴子指连演的整本大戏,曲子指昆曲一类,把子指武戏,孩子指童伶。后又与前面提到的那些戏曲剧种相互渗透,至道光、咸丰年间逐渐形成以皮、黄声腔为主的早期京剧雏形,出现了当时的代表人物“老三鼎甲”即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程长庚时为三庆班的班主,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故被人们尊称为大老板,著名的谭鑫培、汪桂芬、杨月楼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在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同光十三绝”,当时著名画家沈蓉圃,人称“沈丹青”,经中间人相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