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的八大误区(上)
饮食,疾病,误区一:以“养”代“治”,误区二:不因时养生,误区三:不因地养生,误区四:不因人养生
策划/晓雪 文/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 杜金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高毅洁图片提供/壹 图在社会经济、健康促进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各种渠道学习并运用养生保健知识、医学知识,养生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是中西医并重的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养生保健和照护医疗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即便是专业人士,相对于医学的广博内容,也只熟悉冰山一角,更何况大众所接受的可以说是“支离破碎”的医学知识。这种非专业、非对称、非系统的情况,造成了养生保健方式方法的众说纷纭,甚至有人对专家为什么说法不一心存疑惑。
针对大众对养生保健的认识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中医、西医的概念、理论、方式方法的区别,突出养生保健不能只谈中医理念,应有实际指导内容,归纳了目前养生存在的八大误区,以飨读者,期待能让大家对养生保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误区一:以“养”代“治”
在临床上总是听到很多患者抱怨,日常生活中已经严格遵守限盐、少脂、低糖饮食,加强运动锻炼及调畅情志等养生方式,为何血压还是控制不佳、血糖还是降不下来,甚至需要进一步的长期药物维持才行。原因在于这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养生是可以代替药物来治愈疾病的,从而可能推迟或拒绝正常的治疗过程,导致疾病进展,达不到增进健康的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养生,什么是治疗呢?
“养生”一词最早由庄子提出,有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长寿命之义,后世又称为“摄生”“道生”“养性”等。我国成书最早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就已多次提出了养生之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经典言论,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强调了顺应自然、“天人相应”,调养精神、“形神合一”,动静结合、阴阳平衡等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完善,又对细节上提出了更加具象化的要求,如“养生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千金要方》),以及“养生五难”,即“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答难养生论》) 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9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