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心衰”
形质,宗气,内经,心脏为胃之大络,为什么《内经》视心脏为胃之大络
文/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久亮 图片提供/壹 图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心衰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常见的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然而5年存活率却与恶性肿瘤相仿,约为50%。可以说心衰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
在治疗心衰时,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已经涉及联合饮食、营养、康复、药物等多方面的干预;而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大多以“五脏”中的“心”作为治疗靶点,以补气、温阳、活血、利水等方法进行治疗。这样的治疗方法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有效证据。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对于不少的慢性心衰患者,从脾胃角度论治更为有利。
心脏为胃之大络
传统中医曾通过解剖对心脏进行过观察,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难经》中对此均有记载,后世又有图解补充。这说明,传统中医对心脏在人体内解剖位置的认识是清晰的。然而,在西学东渐以前,在左胸—一心脏所居的部位,却没有关于心脏搏动的记录,而唯有对“胃之大络”搏动的描述。如《内经》所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在西学东渐以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