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药》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160715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孙秀华 张建民 尚淑平
第1页

    参见附件(84KB,1页)。

     为探讨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LVH)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我们对70例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ABPM)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高血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伴LVH 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64岁,平均(58±4)岁。高血压不伴LVH 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62岁,平均(52±6)岁;均为Ⅰ期高血压。两组均停用降压药物1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以及左室重量指数(LVI)[1]。LVH的诊断值为LVMI>125 g/m2(男)或>120 g/m2(女)。

    12 方法 采用日本NISSEI DS242型无创型袖带式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将袖带固定于受试者左上臂。早8:00至次日早8:00,每隔20 min自动充血测量血压并记录24 h血压变化曲线。受试者保持日常起居规律,测血压时左上肢保持相对固定。24 h提供的完整血压次数应为72次,如有效监测次数少于应获得次数的80%,或每小时区间内有缺漏数据则隔日重测。有效血压读数标准为收缩压70~260 mm Hg,舒张压40~150 mm Hg,脉压差20~150 mm Hg。观察指标包括:(1)24 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2)日间(6~22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3)夜间(22时至次日6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4)夜间、日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比值;(5)血压负荷值,即监测过程中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的次数百分率。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24 h ABMP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24 h ABPM指标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动态血压昼夜波动节律 对照组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呈双峰双谷状,即6~11时和17~21时形成双峰,12~16时和0~4时呈双谷。观察组血压昼夜波动曲线不明显,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峰谷状;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10%。夜间血压均值/日间血压均值≥0.9[2]者,观察组分别为67.5%(27/40)和57.5%(23/40),对照组分别为20%(6/30)和16.6%(5/3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

     3 讨论

    研究证明,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LVH的相关程度显著高于偶测血压,且夜间平均动脉压与LVMI、PWT和IVST较日均动态血压值有更好的相关性[3]。本资料显示,两组夜间动态血压升高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24 h收缩压负荷值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说明血压升高与血压超负荷时间过长是触发LVH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文献报道相符[4]。一般认为,夜间血压(主要是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均值下降大于10%者,即为夜间血压下降或“杓型者”,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或“非杓型者”,后者LVH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5]。本文观察组夜间血压下降小于10%者明显高于对照组,ABPM昼夜波动节律明显减弱或基本消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在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患者中,夜间血压、24 h平均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值比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显著升高,与文献报道一致[6]。因此认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和节律性消失使心血管系统更长时间地处于过重负荷状态,容易导致LVH的发生和发展。提示夜间血压过高和ABP血压昼夜节律性消失对高血压病合并LVH有早期预报价值。研究证实,血压昼夜节律性消失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6,7]。长期治疗的目的不仅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而且要逆转高血压病LVH及伴随的病理生理变化[8]。因此认为,在逆转高血压病LVH的过程中,不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而且要重视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参考文献

    1 Devereux RB,Alonso DR,Lutas EM,et al.Echocardiographic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comparision to necropsy finding.Am J Cardio,2002,57:450.

    2 张维忠,施海平,王瑞东,等动态血压正常参照值协作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3:325

    3 姜志安,张晓光,肖文良,等.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关系的研究.河北医药,2000,22:572573.

    4 罗素新,陈运贞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中的预测价值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19:69

    5 Verdecchia P,Schillaci G,Borgioni C,et al.Gender,daynight blood pressure changes,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Dippers and peakers.Am J Hypertens,1999,8:193.

    6 杨宗奇,张维忠,戚文航,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性异常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高血压杂志,2001,4:120

    7 冯缨缨,孙宜萍,王蓓芸,等.动态血压变化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4,7:1 6051 606.

    8 张维忠,杨宗奇,戚文航,等氨氯地平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逆转作用高血压杂志,2002,5:1

    作者单位: 253014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