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药》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6036
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套叠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刘彦平 孙正纤
第1页

    参见附件(145KB,1页)。

     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我们收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套叠9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6~18个月。全部病例均有精神改变,或哭闹不安,或精神萎糜,呕吐及腹泻。伴发热6例,面色苍白4例,血便2例,咳嗽2例,腹胀1例,伴轻度脱水4例,右上腹触到腊肠样包块7例。

    1.2 辅助检查

    住院期间全部病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法)呈阳性。腹部X线平片:双膈下未见到游离气体4例。右腹部少气,密度较高。左中上腹或右下腹部可见充气肠管影,未见扩张及液平。腹部B超:右上腹部发现“同心圆”样改变8例。肠套叠发现时间:起病后<24 h 5例,~48 h 3例,>72 h 1例。

    1.3 治疗结果

    行X光下空气灌肠复位术成功8例(<48 h),予以外科手术治疗1例(>72 h)。全部病例均给予补液止泻等治疗,临床治愈。

    2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急腹症中多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婴幼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年龄6~10个月,多为原发性的。病因尚未明了,一般多认为:(1)婴幼儿时期由于肠系膜的解剖特点,如回盲部尚未固定,活动度大。肠壁环状肌发育欠成熟,壁薄,弹性大。辅食添加,饮食改变,肠蠕动规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是发生肠蠕动紊乱所致。(2)肠管本身疾病,如腹泻、肠炎等,也可能是肠套叠的促发因素。现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也有关,可能与小儿肠管蠕动功能紊乱有关。婴幼儿肠套叠的发生部位最多见于回结型。起病突然,典型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肿块,具有以上四大症状临床即可确诊。若仅有呕吐和阵发性腹痛的肠套叠早期,尚未出现血便或晚期由于腹胀明显触不清肿块的病例,据病史疑诊此病时,应做直肠指检、腹部B超或X线检查助诊。病程在48 h以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无明显脱水,无完全性肠梗阻,腹不账,无压痛者均以灌肠疗法治疗。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好发季节是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2岁。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数患儿病初即发生呕吐,常先于腹泻。每日大便多超过10次,量多,呈黄色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常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症状,数日后呕吐渐停止,腹泻减轻,病程多为3~8 d。患儿大便中有大量病毒排出。做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呈阳性,有条件的医院做大便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1]。因在本病的早期即有呕吐症状,往往只考虑到系肠炎的一种表现,而忽视了肠套叠的发生,故延误早期诊治。本报告9例患儿合并肠套叠,8例发现较早,尚未排出血便,行非手术疗法得以恢复。发现晚者1例,予外科手术治疗。故本报告意在提醒秋冬季节对于患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应保持警惕,一旦出现呕吐伴阵发性哭闹、拒乳等表现,即使未见便血,也要注意腹部触诊。除应认真及时地询问病情及检查患儿外,腹部透视或平片、B超检查、低压灌肠应选择其一,其中低压空气灌肠是最为直观而又准确的方法,可以作为疑诊患儿的常规检查[2],以期早些发现肠套叠,防止延误诊治所带来的手术痛苦,同时也避免了手术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梁业丽,许昌,张飞凌改良ELISA一步法检测小儿粪便轮状病毒河北医药,2005,27:192193.

    2 张欣贤.303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体会.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5,4:2427.

    作者单位: 071051 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KB,1页)